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大学过渡期的产物,其设立是为了在转型期间提供一个专门的学术机构,培养国学人才。由于其过渡性质,研究院在完成使命后便走向终结。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位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他们都是当时国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享有极高的声望。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背景是五四运动后,科学民主与爱国思想成为主流,学界普遍认为清华过于美国化的教育模式不公平且不经济,呼吁清华改办大学。同时,清华师生也对留美预备学校的定位感到不满,认为教育不独立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独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经费主要来自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然而,这笔款项预计到1940年将用尽,因此清华必须改办大学以确保长远发展。
吴密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主要筹办者,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对西方文学有深厚造诣,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倾心。他提出了研究院的章程,并成功聘请了四大导师。
王国维在接受清华国学研究院聘任时,正处于心灰意冷、生计无着的境地。吴密的恭敬态度和清华的聘书让他深受感动,同时清华的教职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是非、专心学术的出路。
陈寅恪认为博士学位容易获得,但会束缚于一个专题,影响他学习其他知识。他追求的是广博的学问而非文凭,因此尽管留学多年,却没有追求学位。
四大导师的学识广博,教学方式独特,他们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们打开了眼界,还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帮助学生重新定义和弘扬传统文化。
1925 年 9 月 9 号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
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作为一个过渡产品清华国学研究院只存在了四年培养的学生也不过七八十人
但却云集了当时学问最好、声望最龙的四位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伟、陈寅恪、赵元任在崇尚民主与科学的大背景下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怎样在一番大整顿计划下产生的梁、王、陈、赵这四大导师又是怎样齐聚国学研究院的
他们的学识和特别的教学方式是怎样让学生们打开眼界成效显著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又为何走向了终结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性谈传奇上 1922 年 3 月清华周刊登了一则名为校长派定的简讯
董事曹云祥先生兼任本校校长王文显先生代理副校长已见上星期四外交部部令曹先生系哈佛大学理财学硕士文此次来长私校有一番大整顿计划那时正是清华校长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从 1918 年对学校贡献颇多的周怡春校长遭人构陷离职以后,短短几年间清华已经换了三任校长,其中一位甚至还没到任就被学生们拒之校外。所以当曹云祥被任命为校长时,全校师生都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对清华有一番大整顿计划。
所谓的大整顿计划就是将清华从一个留学预备学校改成一所正规大学 1909 年美国政府开始向清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条件是清政府每年至少向美国派遣 100 名留学生为此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有美学务处负责选派培养留学生
并且把北京西北郊的一处荒芜的皇家花园清华园拨给了有美学务处作为校址经过两年建设清华学堂正式开学了后来又改名叫清华学校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制定于 1914 年的北京清华学校简章明确规定了清华的定位
本校以培养全才增进国力为宗旨以造就能考入美国大学与比都人士之同等教育为范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美国大学的学习生活清华学校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一切均仿照美国学堂而清华学校的课程除了中国文史课之外教师全是美国人为主的外籍教育教材也是一水儿的美国课本
学生们在校学习 8 年毕业合格以后可以进入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继续深造 1920 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参观清华学校时不禁感叹说清华学校好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学校这个评价如果是放在民国初年学校上下大概会把它看作是对清华的包养
但到了 1920 年严重美国化已经成为清华被校内外舆论抨击的靶子了五四以后科学民主爱国的思想成为主流学界普遍认为清华培养留美预科生的办法既不公平也不经济纷纷呼吁清华改办大学
而清华师生也对留美预备学校的定位深感不满纷纷发表文章隶属学校一切仿照美国学堂的危害并表示教育不独立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独立这个是其中国的大学教育发展迅速公立和私立大学从民国初年的四所增长到二十多所相比之下资金充裕声援良好的清华却一直止步于中学程度
这也让全校师生深感不满对于校方而言推进改办大学的理由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更加致命的经济因素因为清华的办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校方测算这笔钱用到 1940 年基本上就花光了
届时清华如果仍然仅仅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而不是一所正规大学那么将无法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立足更无法吸引人才报考所以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改办大学那是唯一的出路了
1923 年 9 月 10 号,校长曹云祥在开学典礼上向全校师生发表演讲他提出本学年的六项计划,其中就包括学校 18 年计划及预算改办大学之次序等不久,曹云祥在《西方文化与中国前途之关系》一文中为清华发展列出了三大计划改设大学、筹备大学基金、拟设研究院
其实曹云祥最初设想中的研究院并不限于研究国学而是一所与本科教育相衔接的多学科研究所但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内的高等教育还在起步阶段按照理想状态创办一所多学科研究院难度太大了对于还处在转型时期的清华而言更是没有办法一蹴而就
于是校方决定把建立多学科研究院的事情往后放一放先建一所专门研究国学的国学研究院国学原本是相对西学而言在五四前后一方面人们对新思想新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国固有文化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重拾文化自信重新定义自己的呼声也同时诞生
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成立的研究院的性质从最初的综合性多学科到优先发展研究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直至最后定位于国学研究院期间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师资、经费等客观条件制约也有洗刷清华在近代中国耻辱痕迹全面提升清华在教育界、学术界地位的考量一直以来清华课程设置过于西化广受校内外舆论的诟病比如前面我们所说建校之初清华除中国文史课之外全都用英文教学
学校对国学课程很不重视甚至有学生国学课程不及格而西学课程及格可以毕业国学课程及格而西学课程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规定学校对国学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学习国学的热情
五四运动以后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清华学子不再以美国化为荣他们对学校忽视本国语言文化教育的教学安排非常的不满一篇在 1920 年 1 月清华周刊的文章向校方发出质问无清华学校非中国之学校乎我等清华学生非中国之国民乎无效造就我等非为中国用乎
何于本国国文轻视忽略与日俱进无时而已也基于多方面考虑曹云祥决定率先创办国学研究院筹建研究院的事务纷繁复杂那么谁来负责具体操盘就在他被人选发愁时老同事顾泰来推荐了吴密吴密是清华学校最早送出国门的一批留美学生之一
1917 年在清华学习了七年以后吴密进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后来又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他跟陈寅恪汤用同并称为哈佛三杰从吴密的履历不难看出他对西方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有意思的是吴密非常倾心中国传统文化视中国文化为主命
吴密学成归国先后在东南大学和东北大学任教当曹云祥向他递上橄榄枝以后他立刻回到了母校承担起创办国学研究院的重任据说吴密上任前曾向曹校长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任命他为研究院主任二是授予他全权办理事务的权利如果曹云祥不答应他就回东北大学
曹云祥当然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且很快送来聘书月薪 300 元任职一年吴密到任以后立刻投入到各项筹备工作中他根据校方定位和个人见解主持拟定了研究院章程章程明确规定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为宗旨
此外还对研究院的组织科目教师学员以及研究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当属为清华国学院聘请了四大导师一家研究院能否取得成功跟办学者的理念教育经费组织架构生源质量等等都是有关系的但最关键的还是得有名师
据说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办时曹云祥曾想聘请胡适出任导师不过胡适却称不敢当就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张太炎三位大师 1925 年 2 月 13 号也就是接到聘书的第二天吴密就来到景山附近的知染局胡同 10 号登门拜访王国维
王国维 自静安 是中国近代一位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他不但国学根基深厚 而且善于把西方哲学 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 美学相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另外他在考古学 古文字学 史学都有读书一致的建树堪称一位真正学惯中西的大师
王国维虽然学养深厚却于中于清廷政治主张相当的保守 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王国维携全家随好友罗振裕东渡日本四年多大有博弈书齐不识周肃的架势一直到上世纪的二十年代他脑袋后面仍然留着小辫子 1923 年王国维被推选到南书房给训弟溥仪上课
这让他倍感光荣但仅仅一年殉清小朝廷就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王国维视之为奇耻大辱当时他跟罗振裕等前清遗老们相约去投金水和殉清幸亏家人阻拦他才没死成 1925 年当吴密登门拜访请他出山掌教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正是王国维最心灰意冷生计无着之时
当时吴密走进王家客厅向王国维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大功然后将曹校长发的聘书呈上后来王国维曾对人谈起他以为来者必是西装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没想到吴密直理甚恭他本不愿意到清华任教可是见吴密如此恭敬大受感动所以才接受了聘书
其实以王国维当时的处境来看接受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职那是最好的出路溥仪带着姨老姨少们逃到天津以后王国维本来想追随到天津的然而姨老们穷困至此仍然互相轻压排挤王国维非常心寒他接受清华聘任后举家前往清华园居住远离了这些是是非非
在请到王国维以后吴密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天津聘请梁启超与王国维相比梁启超跟清华的渊源更深梁启超与清华的第一次邂逅在 1914 年那年的 11 月 10 号他应邀来到刚创办三年的清华学校做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君子当时他借用《易经》中的卦象勉励清华学子们后来这也成了清华学校的校训
那时他就曾向清华校方提出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 当研究国学改国学为立国之本 建功立业 由非国学不为功苟日专心于西学而荒废国学 虽留美数十百年 返国后仍不足有为业在后来的近十年中 梁启超多次到清华演讲
他的学养 风采给清华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梁启超与清华学子的关系非常亲近也很关心清华的长远发展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五点建议其中就包括半成一完备之大学所以当吴密专程到天津请他出任清华国学院的导师时梁启超立刻欣然接受了
顺利聘请到胡适推荐的两位导师王国伟、梁启超以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邀请却被张太炎拒绝了那么找谁来补上这个空缺呢吴密向曹校长推荐了同学陈寅恪
陈寅恪是晚清重臣陈宝珍之孙自幼饱读诗书中学毕业以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根据不完全统计他同校二三十种语言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早就失传的古语言
1919 年吴密与陈寅恪在哈佛大学相识吴密立刻被他惊人的博学所倾倒并赞叹何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吴弼以陈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不过陈寅恪留学欧美很多年却没有拿到任何学位每每有人问起他总是淡然地说
博士学位好拿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这种求学问而非求文凭的学习态度得到很多读书人的赞许但是在找工作时却遇到一点麻烦当吴密和梁启超向曹云祥推荐陈寅阙时曹云祥问哦 他是哪国博士啊梁启超回答说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
曹云祥又问那他有什么著作呢梁启超回答也没有著作这就让曹校长有点犯难了他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办了吧梁启超一听这话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聊聊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
应该说曹云祥是一位非常开明的校长他见梁启超、吴密二人都如此看重陈寅恪立刻向他发了聘函在与陈寅恪接洽期间清华学校教务长张鹏春又向清华国学研究院推荐了第四位导师赵元润赵元润是清华学堂的前身由美学务处派出的更款第二批留学生在当年激烈的选拔考试中赵元润名列第二
虽然考试名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但赵元润却是货真价实的学霸 1918 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次年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教物理学回国以后他一直致力于语言学、音韵学的研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1925 年这四大导师先后搬进了清华园
如今清华园西侧仍然坐落着一片整齐的平房那便是当年清华为教师们修建的宿舍西院根据王国维之女王冬明回忆清华西院宿舍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有三间正房一间储藏室一间下房厨房厕所浴室都是齐全的厕所里配有进口的抽水马桶厨房旁边还有一间抽水蹲便式厕所
专门给佣人和仆人用院子的面积比房间还大院子里种着很多花木不过在王国维看来这房子还是太小他在城里的旧居有 20 间房为了摆放藏书他不得不向学校又租了一套住宅赵元任家里人口多书籍器具也很多他太太杨不韦又热情好客经常有朋友来家里聚会所以一处房子也不够用
幸亏第二年陈寅恪搬到他隔壁陈寅恪当时还是单身没有那么多家当就把一半房子允给赵家这才解决了赵元任一家的住房困难四大导师齐聚以后他们是怎样展开教与学的他们的学识和教学方式是怎样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成果斐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又为何走向了终结呢
欢迎大家明天继续收听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性谈传奇下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石宁海欢迎您在总台多个新媒体平台收听环球资讯广播的节目我才有活动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客户端随时收听节目关注总台环球资讯微博了解更多国际热点
本期节目选编自北京日报原作者黄家佳编辑海宽制作小蕾杨颖兼置蔡耀元感谢大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