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继续《分手心理学》这本书,“依恋关系”这个话题准备了很久,资料很多,涉及到的内容专业性也比较强,会分成上下两期来录制。在亲密关系中伴侣的行为的背后,都会有固定的依恋模式,不同的依恋模式也一定程度的决定了两个人的关系是否可以稳定发展。如何分辨自己或自己的伴侣是什么依恋类型呢?在节目里为大家揭秘。
03:00 依恋关系的起源
05:00 安全型依恋
14:30 焦虑型依恋
23:25 占星角度看感情关系里对亲密的需求
24:35 回避型依恋
34:38 你永远有机会成为“安全型”
感情关系里没有安全感是如何表现的呢?大概就是“我每时每刻都在观察你爱不爱我”。
大部分没有安全感的成年人都有一个缺爱的童年或一段毫无防备便遭到伤害的恋情,这些经历都会减少我们在感情关系中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什么?这还要从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以及他提出的依恋理论说起。孤单的童年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亲身经历的引导下,他毕生都在研究亲子关系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后来他的学生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对依恋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3种成人依恋类型 很多研究发现,小时候的依恋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时代。成年以后,这3种依恋类型的人们在感情关系中分别会有这样的感受:
·安全型:当与别人的距离拉近时,我感觉很自在也比较轻松。有困难的时候我会自然地向别人求助,不怕被人拒绝。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如果暂时疏远了对方就不再被对方喜爱。
·焦虑型:我经常担心对方不是真心喜欢我或不是真心想要和我待在一起,我希望与对方走得近些,再近些,但我总是觉得对方与我的距离没有我期待中的那么近,我的这种努力和期待有时会让对方感到压力,甚至会吓跑对方。
·回避型:我不希望和对方走得太近,一旦走得很近我会感到一种压迫感和不安感。我无法完全信任别人,所以我也不允许自己依赖别人,我认为只有自己可以依靠。对方和我走得太近时我会感到紧张并躲避他,我感觉对方期待的亲密程度已经超过了让我感到舒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