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是后世对唐王朝的赞颂之词。据《新唐书》记载:“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转折,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如果说有什么更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安史之乱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诸多历史因素汇聚集中爆发。 盛世何以到来?变乱何以爆发?盛世为何无法延续?在今天的播客中,我们特别邀请到历史作家郭建龙,和我们聊一聊大唐帝国的成败得失。理解秩序的崩溃,要从秩序的基本元素和机制上讲起。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大历史学博士) 嘉宾:郭建龙(自由作家) 【收听指南】 0**3:*30 唐朝与亚洲内陆的政治角力 何必:唐朝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汉人帝国,但它在立国之初就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亚洲内陆地区的一系列事务。唐朝为何要深度卷入亚洲内陆的政治角力? 郭建龙:唐朝的雄心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弱的政治传统接近消亡,北方缺乏制衡精神的武力统治传统却居于强势。这种北方政治传统由北魏传给了西魏,又由西魏传给了隋,最后被唐所继承。尽管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但仍保留了这种尚武性,只是同期西方(阿拉伯帝国)的尚武性和扩张性比唐更强。 09*:*32 怛罗斯之战与安史之乱 何:汉朝一经建立就要面对强大的匈奴帝国,隋唐一经建立,原本混乱的草原似乎就统一在了突厥帝国之下,其中有什么周期性的规律吗? 郭:其实草原也有自己的规律性,但它的规律性只有在中原也有同样强大帝国的时候才会被记录下来。首先继承了匈奴霸权,可以被称为帝国的,其实是柔然——匈奴之后和突厥之前的第二游牧帝国,但它出现于东西方强大政权的间歇期,所以名气一直不大。贵霜帝国也是同理。 13*:*45 政治安排:能和平就不打仗 何:隋唐之际,中国北方和西方已然是突厥帝国的天下。在中央政治层面上,唐朝做了哪些安排以有效应对这部分军事压力? 郭:关于渭水之盟,史书往往在强调唐太宗怒斥突厥人背信弃义的英勇行为,但其实不会记载背后的谈判,因此我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是唐朝妥协的一个结果。中原对付游牧民族最成功的一个策略并不是打仗,而是把自己做好,维持住内部的稳定性。比如当时的王忠嗣,他是最会打仗的将军,也是最不动用武力的将军 17*:*35 军制转变: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郭:府兵制和募兵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当你采用府兵制的时候,府兵制就会演化为一个重担,府兵们往往既种不好地,又当不好兵。如果实行了募兵制,军队的战斗力会增强,但朝廷又将无法承担财政的压力,接下来又得往府兵制改。 何:随着府兵制的崩溃,玄宗朝精密的政治平衡何以达成? 郭:任何朝代都会寻找政治平衡。我们历史上有个很好的传统,可以叫“三权分立”,这三权分别是行政和财政权、军事权、监察权。行政条线上的官员和军事条线上的官员互不隶属、互相制约,但是同时都听皇帝的话,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制衡。 21:*44 开元天宝之际的高层政治 何:提起玄宗朝,我们一般会区分为开元盛世和天宝之乱,同一个皇帝统治,但却判若两人。这样的转变在制度方面有哪些线索,有什么是一以贯之的? 郭:我非常不赞成“唐玄宗前期英明而后期昏庸”这样的说法,这本书有很大一个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看到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盛世之所以成立是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但这些因素在变化的时候也积累了很多问题,最后产生了崩溃。 24*:*30 节度使模式,出将入相 郭:我刚提到的“三权分立”,其实有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财政必须能够支持军费。当皇帝花不起钱的时候,就会考虑建立新的制度。如果中央不再直接拨款,带兵的人就要负责养兵,他需要收税,要有财政权,附带行政权,要有一定的任命权,附带一定的监察权。当这些权力合在节度使身上,某种意义上就成了地方的“土皇帝”。皇帝的防范则是选任放心的亲王、宰相和功臣。 28*:*00 李林甫与胡将集团的崛起 何:唐玄宗起初设立节度使,是构建了相当精细的政治平衡。但李林甫当政后,这样的平衡好像就无法维系了。 郭:唐玄宗本质上来讲是个不舍得放权的人,他需要一个又能设计出打仗制度,又能帮他搞钱的一个宰相,他觉得李林甫与宋璟更合适。他的需求在前期和后期都是非常明确的,只是前期没有办法打成而已。李林甫要长期当宰相,就必须防范其他人,也需要对节度使模式重新做出调整,即任命一批自己放心的胡人。 31:12 河朔地区的胡人*社会* 何:而且当时的河朔地区正好有安禄山、史思明这些胡人,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得以胜任帝国的军事将领。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郭:唐朝的边境地区有很强的混住传统,但混住区里边更多的是已经汉化了的胡人。除了你提到的安禄山、史思明,我希望大家也能看到像高仙芝、哥舒翰。那时候整个唐朝的边防是一个三分的系统,我不认为安禄山要完全负战争责任,一部分也是因为唐代君臣缺乏互信造成的。环境错综复杂,可能所有人都没有太好的选择。 36****:*49 安史之乱的地理要素 何:整个安史之乱持续了近八年。从兵力上来看,安禄山明明很占优势,为什么战争会延续如此之久?而且中间整个集团分崩离析,甚至倒向了失败? 郭:我倒不认为安禄山一开始就有过大的优势,因为当时唐朝北方有好几个节度使,他真正占据优势是在打败哥舒翰之后。另一方面他确实有很有章法,比如拿下华北平原、占据山西高地,断掉大运河等等,这唐代的地理又有很大的关系,但他没能在战术上实现他的战略目的。 43*:*46 安史之乱的主观要素 郭:前有李光弼死守太原,后有粮道被断时迅速建立新的交通线,当时就有非常重要的两个城市,张巡守的睢阳和鲁炅守的南阳。这时候跟皇帝英明或昏庸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就是守将个人的发挥问题,他们发挥得偏偏又很好。 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宏观上是唐朝整个政治结构的失衡引发了安禄山之乱,但是在微观上却又由于有这种个人的偶然性的因素,导致了安禄山没有实现自己叛乱的整个战略意图。 郭:这个战略意图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太子没有南下。一旦整个皇室南下,整个北方地区早晚会被叛军拿下。一旦太原被占,北京就不再可能回到唐朝手里了。 47*:*48 找不回的盛世 何:任何一个王朝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冲击,往往会快速灭亡。为什么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那么长的时间? 郭:任何一个时候,人们都是在求解。当制度失衡达到大家都没有办法拉回来的时候,就会有重大的一次动荡,如果这个动荡之后反而能找到一种不是最优,但是又不是最差的方式恰好给它解开了,秩序就还能延续下去。 50*:****34 **刘展之乱的暗示 【工具箱】 01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已出版历史畅销书《丝绸之路大历史》、《汴京之围》、“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等。译有《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02 《盛世的崩塌》是郭建龙“唐宋盛世双联剧”第二部作品。全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 03 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太和十八年(494),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04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率军出发,历时三月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派出十余万的大军。高仙芝的军队与阿拉伯军相持五天,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高仙芝失败,只剩下数千人返回。 05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06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07 王忠嗣(705-749),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的假子,赐名忠嗣,交好忠王李亨。历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册封清源县公。反对进攻吐蕃石堡城,预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功勋日盛,受到宰相李林甫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在部将哥舒翰苦求下,贬为汉阳太守,迁汉东太守。 08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役制度,府兵们平时在家务农,闲时训练,到了要打仗或者服役的时候就自己带上武器粮食赶到集合地点去参加战争。募兵制则是一种职业军人制度,由政府或者一些势力公开招收平民入伍,以军人为职业,长期训练,并发给军饷、军械装备。 09 李林甫(683-753),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长平王李叔良曾孙。历任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736年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右相),后封晋国公,兼尚书左仆射。他为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但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10 哥舒翰(?-757),复姓哥舒,安西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西突厥突骑施人。唐朝名将。哥舒翰四十多岁才进入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天宝五载(746),被兼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提升为衙将。后因功加封数次,升太子太保,兼任御史大夫。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谋反,哥舒翰被任命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前赴潼关拒敌。天宝十五载(756),因宰相杨国忠进谗,唐玄宗催促其出战,他在灵宝之战中兵败被俘,被囚于洛阳。至德二载(757),为叛军首领安庆绪所害。 11 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同年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 12 刘展(?-761),唐朝军事人物,有一定才能,因被人妒忌,加上谣言相传他将夺取李唐天下。因此受到奸臣迫害和皇帝猜忌,被迫于760年在江淮地区发动叛乱,翌年兵败身亡。司马光有关此事的最终评语是:“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三联中读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大观天下志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1(备注「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