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Vol.100|彭勇×杨海英:南明到底亡在哪里?

Vol.100|彭勇×杨海英:南明到底亡在哪里?

2022/5/6
logo of podcast 东腔西调

东腔西调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对于喜欢明清史的朋友来说,有一本书是无法绕开的,那就是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南明,是明朝的延续,是清初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差的开局,却也是一段痛史。 历史学家顾诚的治史精神可以概括为“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1984年,《明末农民战争史》出版,为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别开实证蹊径;1997年,被顾先生视为姊妹篇的《南明史》问世,一度被誉为南明史研究领域的至高经典。 古语道,读史可以明智,知史方能鉴今。今年是《南明史》首次出版25周年,在读客文化的邀请之下,主播何必与顾先生的关门弟子彭勇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的研究员杨海英展开了一场特别的交流。南明是如何把一手牌打得稀烂的?南明是亡于内斗吗?在这次对话中,他们各自分享了对于这本书、这段历史的感悟和思考。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杨海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收听指南】 02:40 《南明史》背后的故事 04:00 抄史料,跑田野,竭泽而渔 08:08 《南明史》的“三个超越” 15:50 明清易代的秩序中断与恢复 20:20 南明的“内斗”与“鲜廉寡耻” 27:00 明末的农民军和民族问题 32:40 历史叙事,不以成败论英雄 39:40 个案:柳同春、郑芝龙与吴兴祚 49:30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52:49 读史是在确立一个新的坐标系 【工具箱】 01 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顾诚先生的学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明清史和民族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明代宫廷女性史》、《明史》等著作。 02 杨海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末清初史,涉及清代政治军事、学术文化、宗教社会等方面。著有《洪承畴与明清易代》、《域外长城——万历援朝抗倭义乌兵考实》等著作。 03 顾诚(1934-2003),江西南昌人,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清史专家。生前仅有两部专著面世:《明末农民战争史》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明史》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南明史》全书记载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攻陷北京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最后败亡为止的南明史迹。全书大约77万字,建立在扎实史料之上,引用方志达237部,引用书目达579种。 04 卫所制度,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05历史学者秦晖曾为《南明史》写过一篇书评,名为《南明史研究与顾诚的〈南明史〉》,其中提到了《南明史》的“三个超越”:一个是对传统史学的超越,一个是对改革前史学的超越,还有一个是对当时流行史学的超越。 06 王锺翰(1913-2007),当代著名清史和民族史专家。湖南东安县人。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史学家邓之诚、洪业(畏莲)。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与历史系,历任研究员、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代表作有《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余考》(合称王氏《清史四考》)。 07 姚念慈,清史专家。1949年生于湖北武汉,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1989年随王锺翰攻读清史博士,1992年任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清史方向博士生导师(长期与王锺翰先生合作招生)。2012年底退休。 08 何龄修,193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1953-1958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商鸿逵、许大龄、袁良义等先生。后研究清史,较钟情于南明史、清文艺史、清史学史。代表作有《<柳如是别传>读后》、《李之椿案与复明运动》、《明清的隔壁戏》、《史可法扬州督师期间的幕府人物》、《读顾诚<南明史>》、《关于抗清复明斗争和郑成功研究问题的几点看法》等。 09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明末清初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太傅、少师等职位。洪承畴曾经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功、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迅速稳定南方;降清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举荐明朝官吏。1665年,洪承畴卒于都门私邸,享年七十三岁,谥号文襄。 10 隆武政权是弘光元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孙。 11 方志远,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江西师范学院历史学硕士、扬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研究方向为明代政治及制度史、明清社会经济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合著)、《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华夏英才基金资助项目)等。 12 司徒琳(Lynn A. Struve),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已退休)。主要研究领域为17世纪的政治与思想史、东亚与世界史研究、中国研究文献学与史料学。主要著作有《南明史:1644-1662》《明清之争(1619-1683):史学史与资料指南》《来自明清巨变的声音:虎口下的中国》《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重点的明清变迁(上下卷)》等,《剑桥中国史》作者之一。在《南明史:1644-1662》一书中,司徒琳也讨论了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18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源。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主要把明朝由强变弱的原因归结为“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以及“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13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祖籍大兴,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顾诚在《南明史》中评价道: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门户之见的影响,对史可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不顾史实作了过分渲染。 14 柳同春,生卒年不详,并没有被列在《清史列传》的“贰臣传”和“逆臣传”里,但他其实代表了明清易代时一些武臣的命运。柳同春是河南太康(属开封府)人,任繁塔千总。到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时候,被派至北京参加防御,先降了大顺(《明末农民战争史》里边附了很多页的大顺派往各地的官员表,柳同春就是其中之一),任地方官;后又降清,到江西任都司。在整个南昌城重新反清复明之后,坚决不投降、不反清,事后以此争功。 15 三藩之乱(1673-1681),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议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康熙先是通过分化三藩,招抚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孤立吴三桂致其积郁而死。后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同时,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得到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6 吴兴祚(1632-1697),字伯成,号留邨,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州山人,后入汉军正红旗。清初名臣。其父为吴执忠,早年作为礼亲王代善的幕僚,被授为头等护卫。顺治七年(1650年)以贡生的身份授为江西萍乡知县,后被授为山西大宁知县。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进为福建按察使。招抚耿精忠部将陈龙等人,生擒朱统锠。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提升为福建巡抚,率部屡败郑经的军队。因功进秩正一品,后又进为两广总督。 17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81年。它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18 《洪业:清朝开国史》是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的代表作之一,此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36氪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东腔西调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1(备注「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