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吊男: 《求雨》 我曾经在野山遇到一个道士。 他清修得很辛苦啊,每天除去自己种一点粮食,剩下的时间都在修行。 承他的好意,留在他住的山洞里吃过一顿饭。他告诉我,自从他上辈五代开始,就如此修行了。除非有所成就,否则不许下山,除非是为了收徒。 原因呢。他上代那个道长甲,其实也是在城市里道观中修行的。不过他们这一派属于道家的丹鼎派,对于一些应用性的小法术,会,但是几乎从来不使用。
正因为如此,甲很被城里的轻薄人羞辱过。认为你一个道士,不算卦,不画符,成天不就是浪费粮食吗。惟有一个人,对甲很不错,就是当地的县太爷。 县太爷是个捐班。也就不是科举出身的。但是这不代表他没学问。不但儒家经典他很精通,对道家思想也有研究。他和甲交谈过,认为甲很有道德。两人成为了方外之交。 有几个无赖,想占甲道观的庙产,无赖上面也有人,府里批下来,庙产是无赖的。县太爷不惜亲自进省,对臬台说愿以顶戴来保甲是冤枉的。臬台还算清正,判无赖败诉了。 知府和县太爷坐下仇自然不必说。甲对这位朋友那是很感激,不过他觉得自己一个出家人,没什么能力报答 一位朝廷官员。不想很快机会就来了。 那一年大旱。清朝时期,遇到这样的旱灾,求雨也是县长的本职工作。他们要官袍顶戴跪在龙王庙前,以朝廷大员的身份请上天降下甘霖。在这个时候,他们绝对是弱势群体,一个应付不善,不但上司要怪罪,就是百姓也可以加以老拳。(当时的确有县长求雨,被暴晒致死的记载) 要说这位县太爷与道士甲的关系。请甲出来帮忙求雨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他没这么做。接连几天跪庙,他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元气大伤,有左右就问他,为什么不请道士呢?县太爷说自己和道士是朋友,既然知道道士修的是丹鼎,那么请他求雨,就是难为他。求不来,丢 朋友的脸,求得来,损朋友的道。自己不能这么为人做事。 道士甲一开始也很担心。要说他求雨虽然不专业,但是到底也会一点。这次大旱他可知道,实在是上天降灾。不要说自己这种涉猎过的人员,就是专业修这一门的也求不来。要想求也行啊,代价太大了。担心了几天,没人来烦他。他稍微舒服一点。注意力也就转移到他的朋友县太爷的身上,县太爷这几天都不**形了。后来无意中,道士得知县太爷不来找他的原因。心里很是难受。 第二天正午。县太爷跪在龙王庙前,被头上的太阳晒得好像都要烤出油来。他想再有这么几天不用知府报仇,自己也就完了。完就完了吧,省得受罪了。正这么昏昏沉沉的时候, 他恍惚听见四周的人群骚动。跟着有人走到他身边把他搀起来。他定了定神,才看清是甲。甲披发仗剑,先扶县太爷坐在庙檐下。然后做起法来。 不一会,天上起了乌云。这一下,四周的百姓,连下庙檐的县太爷全都跪下了。道士喝道,快去准备储水的器皿,我只能求这一次雨。大家刚准备好,瓢泼大雨就下来了。 县太爷赶过来向道士致谢。道士不说话,摆摆手扭头就走。县太爷很奇怪,仗着是好朋友,直追过去。他老人家走得慢。等到赶到道观里,看见道士躺在云床上,脸色惨白,地下吐了好多血。小道士一边哭一边收拾。县太爷大惊,急忙上前慰问。道士说我也不瞒你,今天我逆天而行,阳寿尽了。我死之后,这个徒弟如果不肯 走,你帮我教训他,一定要他入山修道,没有成就不可以出山,免得蹈我的覆辙。县太爷很难过,说帮你要回庙产只是依法办事,没想到你今天舍命相报。道士说不然,要庙产是小事,你拿我当朋友,我就不能不拿你当朋友。 道士死后,果然他徒弟不肯进山,要为师父守孝。县太爷辞职出家,成了小道士的师叔,小道士没办法,只好随他进山了。他们就是我遇上道士的前辈。 道士说:未成仙,先成仁。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