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 【释义】兵:兵器。刃:刀锋。兵器上没沾血迹。形容军事进展顺利,不战而胜。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议兵》、三国·蜀汉·诸葛亮《诸葛亮集·为后帝伐魏诏》 《荀子·议兵》篇中称颂上古时代的几次正义战争:尧伐獾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荀子说:他们“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远近都来归顺)。”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后主刘蝉起草的关于讨伐魏国的一篇诏书中,也说到这句话,并且也以汤伐夏、武王伐纣为例,说:“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商汤在鸣条地方最后战胜夏桀),牧野之师,商人倒戈(周武王在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打败商纣的决定性胜利)。”文中所谓“军不血刃”,跟“兵不血刃”的意思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