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偶像剧真的很温柔,很治愈。有种对世界还怀抱真心、充满向往的感觉。
|引言|
很久没有更新了。上海解封后,我去认真地过了夏天。徒步,看展,见朋友,到安福路吃贝果。可不知为什么,就算做了这么多事,还是觉得不如以前那些“无所事事”的夏天有意思。
我说的这个以前,主要就是指十年前,2010-2012年那个时段。当时每个暑假都要补课,上无用的新概念英语。好在上课的班离我家够近,每次课间十五分钟我都偷跑回家,看十分钟《恶作剧之吻》。有一次因为太入迷,直接看到了下课结束,来接我的外公以为我失踪了,打电话给我爸妈。结果他们回家后我就被混合双打,还没收了我的盗版碟。
对,那个时候我对台偶的痴迷就到这个程度。
坂元裕二说过,「你在青春期喜欢过的东西,会变成你的一切。」想来,那时最爱的几部影剧,《恶作剧之吻》两部曲,《志明与春娇》的第一部,还有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都已化为我DNA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我成年以后的感情观。
所以,在这个百无聊赖的夏日,在走过青春期的十年后,我想做一期节目,和大家一起聊聊2010年左右那些剧,是如何塑造了今时今日的我们。
今天这期节目,还邀请到了一位偶像剧同好,就是我的好朋友子墨。
## |正片导览|
- 子墨旧日恋情大公开!以及和《春娇与志明》的小故事
- 迟迟对“好朋友式爱人”向往的伊始
- 20岁时向往的恋爱模式 V.S. 现在
- 从纪录片《人生果实》得到的启发
- 志明与春娇之间到底是不是真爱
-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程又青,大概是每个女生想象中30岁的自己
- 经典讨论:男女之间是否有纯友谊
- “千年修得李大仁”在现实里是否靠谱
- 限定番外话题:为什么我们喜欢的这些影视剧,都集中在2010年左右?
- 回看青春期时看的剧,我们回看的是什么
|原声摘录|
迟迟:
- 阿fa和余文乐在尖沙咀的后巷抽抽烟啦,下雨天去看蜗牛,这种打打闹闹、自由自在的相处中产生感情的过程,最让我心动。而且这部电影还对我的爱情观产生一个影响,就我发现自己对“好朋友式爱人”的向往,也是从它开始的。而韩剧里那种动不动就跟destiny扯上关系、轰轰烈烈的drama,会让我感觉很尴尬。谈恋爱图的就是开心嘛,为啥子要搞这么紧张。
- 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部剧呢?大概因为每次只要在炎热夏天的下午漫无目的地看一下午台剧,就能回到2011年那个有着旧日世界情调的台北。
- 如果你把李大仁这个形象拿到现实中去问,几乎没有男生会说:我想成为大仁哥。这也让我想到,现在情侣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男女生在走入恋爱的时候,内心期许的不一致。两性对感情的诉求其实有非常大的gap。
- 对我们90后来说,2010年左右是一个遥远古老,又飞速变化的年代,象征着新生伊始,也塑造着我对这个世界刚刚产生的认知。 “甜”或许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底色。
子墨:
- 20岁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文青,就很容易为一些热情的冲动而买单,快速陷入爱河(可能严格来说也不是爱,就是crush的状态),但就像坂元裕二笔下的绢和小麦一样,又在一些生活的琐碎中被消磨殆尽。因为相遇时候彼此契合的起点太高了,于是落空的可能性就更大。
- 现在社会大家都那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愿意耗费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异性身上呢,如果一个人愿意在异性好友身上花大量时间,彼此无话不谈乐于分享,并且乐意陪对方去体验ta喜欢的东西,那这两人之间一定是存在好感的,不然男生可以跟哥们打球打游戏电玩,女性可以跟姐妹逛吃看展聊八卦拍照岂不是更快乐嘛? 毕竟同性之间感兴趣的话题和喜好会更多一些。
- 我们不能渴求爱人的出现像万能的创可贴一样能补上你身上所有的缺口,为你扮演所有的角色。所以总结来说就是得先自己成熟完整了,才能更好得去爱一个人,维持一个长期的良好的关系。
- 我想到之前看的圆桌派里的一段,窦文涛问了一位知名编导,到底是角儿大还是本大呢。对方沉思了一下说还是角儿大吧,只要演员定了(确定是当红流量小生了),电视台和平台才会买单,只要演员定了,这剧就能挣钱了,至于剧情,人物塑造,演技这些都不重要。那你说谁还愿意认真,静下心来搞作品,都去挣快钱。
|参考资料|
🎬
《春娇与志明)》
《我可能不会爱你)》
《人生果实)》
《梦华录)》
《看理想)》崔庆龙采访
《圆桌派)》编剧采访
📖
《爱的艺术)》
《留下来陪你生活)》
《恭喜你,进入狼狈的30岁)》
🎵
欧阳耀莹 - 春娇与志明
纯音乐 - 还是会,我可能不会爱你,翅膀
谢沛恩 - 旋转门
关于「半熟电波」:
一档半熟青年的泛文化观察与访谈播客。会聊聊思考与爱/职场转型/个人成长/女性主义等等。可能邀请嘉宾也可能自嗨,更新频率可能每周一次,也可能每月一次,一切都follow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