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EP. 83 我们时代的神经和精神疾病:“不正常”的人,究竟怎么了?

EP. 83 我们时代的神经和精神疾病:“不正常”的人,究竟怎么了?

2024/9/11
logo of podcast 扯读

扯读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Q
Q
包子
桑夏
Topics
包子:本书探讨了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机制,从反常现象入手,解释大脑的正常运作方式,并探讨了大脑功能分化、性别认同以及创造力和意识的奥秘。它并非照本宣科,而是从反常现象反推大脑的运作变化,并从科普角度解释了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症状、科学探索、疗法和未来展望。 Q:语言等复杂心理功能涉及多个脑区,脑区连接受损会导致语言表达障碍。神经病和精神病都源于大脑神经回路问题,但症状、损伤显著性和位置不同。看似不相干的疾病,其病理机制可能相似。大脑左右半球功能此消彼长,一侧受损可能激发另一侧潜能。 桑夏:本书的行文逻辑是采用排除法,从大脑损伤的影响反推大脑的正常功能。它以实际生活问题开头,探讨大脑研究的复杂性,并提出用排除法认识自我的思路。本书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呼吁大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并避免使用带有负面社会评价的词语。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神经病和精神病在脑科学上有区别?

神经病和精神病在脑科学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症状、物理损伤的显著性和位置。神经病的症状通常涉及运动控制丧失,如手臂或头部无法正常运动,而精神病的症状则表现为情绪问题,如沮丧、狂躁或不安。神经病的物理损伤在尸检或影像中可见,而精神病的损伤则通过情绪外化或社交障碍显现。此外,神经病的神经回路比精神病的神经回路更容易被现代科技检测到。

孤独症和自闭症在翻译上有何不同?

孤独症和自闭症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翻译。孤独症是中国大陆的官方译名,而自闭症源自日本,并在港澳台地区广泛使用。孤独症更强调患者在精神病理上的特征,如情感冷漠和对外界的疏远,而自闭症则带有一种道德评判的意味,暗示患者自我封闭。孤独症的译名更符合疾病的本质,避免了对患者的污名化。

为什么男性生育年龄对孩子的健康有影响?

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精子的DNA突变概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在30岁以后。这种突变可能导致孩子在认知、神经功能甚至器官发育上出现问题。因此,男性在30岁以内生育的孩子更有可能健康。晚育不仅增加了孩子患病的风险,还可能导致一些不可逆的神经或精神疾病。

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是如何形成的?

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与出生前的性激素释放有关。性激素在子宫内影响大脑的性别分化,而这一过程与生殖器的性分化可以独立进行。如果大脑的性别分化与生殖器的性分化不一致,就会导致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与解剖学性别不一致。这种性别认同通常在童年时期开始显现,并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加剧。

为什么创造力与大脑的可塑性和压力有关?

创造力依赖于两大因素:大脑的超强可塑性和无压力的环境。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它能够灵活适应新的信息和挑战,而无压力的环境则允许个体自由探索和表达。高压环境会抑制创造力,因为个体害怕犯错或受到批评。因此,创造力的发挥需要宽松的环境和大脑的高度可塑性。

Chapters
我们选择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作为科普读物,是因为它探讨了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并解答我们自身的问题。科普读物能够满足我们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这是一种保持生命力的方式。
  • 选择科普读物的原因:解释身边无法解释的现象、了解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解答自身问题
  • 科普读物满足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保持生命力

Shownotes Transcript

【特别提醒】 赠书! 欢迎您在任意平台留下精彩评论,我们将在全平台精选3位幸运听友各送出纸书1本,敬请留意小助手回信哦! 「扯读」BULLSHREAD  这是一本充满着疑惑与解惑的书。** “神经病”和“精神病”不是一种病? 左右脑功能会“此消彼长”? 孤独症的基因来自爸爸? 梵高、蒙克、拜伦、伍尔夫都有精神疾病? …… 人脑是个奇妙世界,我们太好奇。于是本期@包子、@Q和@桑夏来到了人类机体中最神秘复杂的领域之一——大脑——聊聊《我们时代的神经和精神疾病》**,浅开个眼界。 书中原文粗暴概括:

  • 这本书探讨了产生我们思想的大脑过程如何变得混乱,导致困扰人类的毁灭性疾病:孤独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 它解释了了解这些混乱的过程对于改善我们对大脑正常工作的理解,以及为这些疾病找到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 它还表明,通过研究大脑功能的正常变化,可以丰富我们对大脑如何工作的理解。
  • 最后,这本书表明,对大脑的生物方法开始揭示创造力和意识的奥秘。 你没看错,这是一本关于脑部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硬科普**,与人文世界关系不大。 那为什么我们还想翻开它呢?答案是:出于人类对自身和万物本能的好奇、对周边人们精神状态的关怀、对诸多病症澄清误解的渴望,以及反求诸己的自我关照。于是,我们来到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笔下的脑内世界。 埃里克·坎德尔在业界如雷贯耳,哈佛、纽大、哥大等招牌只是他最不起眼的标签,历史与文学跨界医学也只是小意思,最为人熟知的是“诺奖得主”——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坎德尔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精神疾病患者占据全球10亿人口,他们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也或多或少地承受着污名化和病耻感。在这里,我们跟着坎德尔探索、解惑、澄清误解、面对更多困惑。当然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状态和关于“小众群体”印象的思考——  如果你对脑神经与精神疾病也有探索求知的欲望;  如果你周遭有人正在经历着病理意义(而不是网梗或自嘲)的精神疾病:孤独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果你对跨性别者、“瘾君子”等“非正常”人群保有同理心 ——这本书值得拥有。 「扯读」BUL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我们时代的神经和精神疾病》作者及内容简介 2.为什么有人“不会说人话”? 3.看似不相干的疾病,原理竟然都是相似的 4.排除法:一种科研思维方式 5.孤独症还是自闭症?不同地区叫法背后的隐喻 6.男性“越早生娃越好”的科学依据 7.片段分享:关于大脑与艺术、关于跨性别者 8.整体评价及继续回应听友! 最后,依然有主播们倾情推荐的相关影视书籍,自取不谢: 书籍*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EP50.人脑改造计划:智商从68飙到185是种什么体验?) 《寻找百忧解》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高兴死了》 《疾病的隐喻》 电影** 《美丽心灵》 《致命ID》 《心灵捕手》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好想爱这个世界啊 - 华晨宇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包子 Q  桑夏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