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 Guest Speaker : Dillon
Dillon是一位在华的新加坡外教,同时也是一位跨界的幼教人。在英国本科毕业之后,他回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做过两年审计师,而后来到中国,开启了他在连锁早教园的英语教学工作,却没想到从这里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扎在了学前教育领域。
我跟Dillon共事过一段时间,在我不长不短的职业生涯里,他的早教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跟大家分享几个点,比如他的课经常会有很多「安静的时刻」,这跟我之前所理解的、所观摩过的全程要唱唱跳跳的早教课很不同。我也从来没有见过Dillon跟孩子讲话的时候用叠词,比如“小鸭鸭” “吃饭饭” “洗澡澡”,而是用一种“不把孩子当孩子”的感觉来平等交流。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户外上课,有一只小虫爬到了他的手上,要是搁我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或者老师看到了,肯定是 pia把虫子给打死了, Dillon 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而是安静地把小虫放生了。那个细节里是完美演绎了一个 mini版本的生命教育。同时,他也是我身边真正意义上在践行着 lifelong learning (终身成长)的一位伙伴,他自己自学韩语,达到了能够跟当地人流利交流的水平,又自学钢琴,考完了英皇八级,现在也可以做一个双语的钢琴老师。
在这期播客中,Dillon分享了他从金融到幼教的转型故事,也从幼教从业者的角度聊了聊他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同时,他也基于外籍男幼师的个体经历,聊聊(幼教)行业里的性别歧视。
🧩 收听导引
00:25 Intro 聊聊为何开设「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这个栏目浅浅介绍一下本期伙伴:Dillon 6:20 Section 01 | 如何理解「儿童」、「早期教育」和「教师角色」? “不把孩子当孩子”的说话方式:不用儿语早教课不能全是唱唱跳跳,需要留白,需要安静教师角色:不是讲台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 18:54 Section 2 | 职业转型经历:从金融跨到儿童教育 审计让我一眼望到了头,儿童教育却让我看到了无限可能决定和儿童一起工作的decisive moment:突然发现自己主动在加班也不觉得讨厌,甚至期待着上班的时候没有纯粹的沉没成本,学过的都不会白学 31:47 Section 3 | 为转行所做的努力?好像也没怎么努力。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perfect moment,很多事情就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发生了「边做边学习」的成长型心态或许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吧! 36:04 Section 4 | 幼教行业的性别话题探讨 幼教行业的性别隔离是全球现象期待行业里有更多元性别的从业者个体经历:作为男幼师,在中国没有感受到性别歧视,反而在新加坡会 43:11 Section 5 | 面对职业转型前后的收入差距,家人怎么看? 我的妈妈一直都很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她就会觉得能养活自己就好了 44:46 Section 6 | 期望自己将来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教育经历? 每个家长,可以把别人的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相互影响的社会之中,不是自己做得好,就会好身心健康最重要,那是可以抵御动荡世界的基石 52:01 Section 7 | 如何让孩子不成为偏见与歧视的“二次生产者”(reproducers)? 教育比媒体更有效:从家庭出发,切断错误价值观的代际传递paradox:如果我们不强调discrimination,是否discrimination就不会存在? 🧩播客图文/逐字稿
节目精华稿图文@公众号【CoChildren】)
如需逐字稿,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o01】获取
🧩英文小黑板/名词解释
P.S. 英文会有一词多义,这里只标注在播客中出现的意思
🧩 更多或许有用的分享
TED Talk: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 节目制作
策划&录制&剪辑&文字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 Monkey
📩来串台/来做客 / 推荐嘉宾 | @ 栏目: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微信:cochildren
栏目说明/合作详情请点击这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