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华语电影陪跑柏林?有其必然…

华语电影陪跑柏林?有其必然…

2023/4/1
logo of podcast 耐观影 播客

耐观影 播客

AI Chapter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第73届柏林电影节在片单公布之初就将我们的期待值拉到顶点,一方面,此次入围的华语影片在各个单元全面开花;另一方面,这也是疫情后首个回归正常的国际性电影盛会。本期节目录制时,几位嘉宾刚从柏林现场回归,分享了他们对本届最新鲜、直观的感受,也对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些思考。

策划:Xavier / Flo 录制:Xavier / Sheldon / 嘉静 / 留白 / Henri 剪辑 / 视觉 :Flo 撰⽂ / 排版:小茗 经历了3年的疫情冲击后,笼罩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方的阴霾终于散去。全面恢复正常后的“欧洲三大”再次成为了全世界影人的狂欢盛典。 本届柏林首当其中,在公布片单后,让华语影迷最激动的无疑是华语片的亮眼表现——全面入围柏林电影节各个单元。尽管最终的获奖结果不尽人意,但经历了近几年华语片在欧洲电影节上的频频缺席,这次柏林电影节的片单无疑给各大华语影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对于华语片的全称陪跑,有外媒将其原因归结为华语电影缺乏政治表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此外,金熊奖爆冷颁给法国电影《坚毅之旅》,新海诚的《铃芽之旅》在欧洲的票房号召力以及华语媒体场刊和外国媒体场刊评分的巨大差异,似乎都暗示着中外电影审美出现了分裂。 在华语媒体看来,“欧洲三大”从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各国事关艺术审美的竞赛,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逐渐渗透,都让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越来越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要如何继续参与到国际电影节展中去?国际电影节对华语观众还有怎样的意义? 本期节目,我们从对本届柏林的整体观感畅聊到对具体影片的主观感受,穿插探讨了为何华语片在柏林的颗粒无收,中外电影审美出现差异的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华语影人和媒体人将何去何从。 时间线 01:54 开场 03:16 疫情后国际电影节首次回归正常,我们的直观感受 11:51 为了降低期待值,柏林的开幕片通常不好看? 华语片在柏林为何集体陪跑?** 13:49《白塔之光》 到底是华语片缺乏政治表达还是外国观众看不懂政治隐喻? 25:43《绿夜》 被删除的主演,其风头仍然盖过了影片本身 31:48《雪云》 “慢”电影总是评价两极,但至少视觉体验极好 37:29 华语电影的艰难处境 创作者们并非没有政治表达,而是需要带着镣铐跳舞 中西方媒体的审美差异** 41:49《沙漠之旅》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女性传记片总是评价两极 52:28《铃芽之旅》 新海诚中规中矩的新作,没有创新,但在西方仍受追捧 60:13《坚毅之旅》 不受华语媒体认可的金熊奖得主,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63:07 政治化的“欧洲三大” 戛纳电影节追求“政治”,柏林电影节追求“正确” 71:30 结语与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