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节目请海星一起来聊聊几周前我们一起创作的一出文献剧《记忆的衲线》。这出戏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历史、戏剧和我》——在创作的最初,原本打算要用婴宁父亲生平的文献,和婴宁书写她父亲的回忆录作为创作的主要素材;当然,在9天之后,我们和一群年轻人共同创作的这出戏可能跟所有人想象的都不太一样,包括我们自身。相对于文献剧,它更接近于一个“伪纪录剧场”。 我自己常年对“伪纪录片”这个形式非常感兴趣,它体现出了“什么是真的”的一个主要的命题,创作者可以将不同维度的语境叠加在一起,成为一种既好玩、又能发人深思的艺术形式。在我们和孩子们探索之后,决定将 “什么是历史”,以及“那些未被讲述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作为我们创作的核心,于是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伪纪录剧场”这样一种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制造了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它也让一切被放置在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作为在见学十周年的活动上呈现出来的演出,这出戏拥有了一种戏剧演出必然的即时性和不可复制性。这台演出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所有参与和在场的见证者的一种共享的历史。 ——曹曦 Shownotes** • 从文献剧到伪纪录剧场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 对我来说排任何戏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 • 我们真正在排的是我们怎么看待文献 • 演出的头10分钟有一种强烈的游戏感 • 强调“作假”还是“求真”? • 一场观众和演员的美好共谋 • “地下党接头”的过程戏剧在帮孩子们学习什么? • 为什么大家觉得演这种戏更难? • 创造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 • 一切需要在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 • 教育真的是个因人而异的东西 • 纯粹的戏剧创作其实都是在挖掘自己 • 当现实被重新评估,旧的权力结构自然被瓦解了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徐海星 | 戏剧教师 延伸信息** 《记忆的衲线》
《记忆的衲线:历史、戏剧和我》是由曹曦导演,由一群12-17岁的年轻人共同创编创并演出的“伪纪录剧场”作品,作为庆祝见学十周年的演出剧目,于2024年8月10日在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这出戏的呈现形式和创作核心几经调整。最初打算以中国教育戏剧的重要推动者、剧作家李婴宁女士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将婴宁父亲李宇超的生平记录、档案和婴宁的回忆录作为文献材料,描绘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化。但在见到这群年轻的演员们并与他们进行了几天的探索之后,创作者意识到我们真正在探究的并非历史文献本身,而是“什么是历史”、”怎样看待文献” 以及“那些未被讲述的历史”是什么,并决定用一种“伪纪录剧场”的形式呈现这台演出。这种艺术形式制造了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它也让一切被放置在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 《李宇超 刘叔琴纪实》
由李婴宁女士亲自书写的关于她父母的传记。书中除了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来自婴宁亲历的与父母有关的生动回忆,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书信、照片等文献。该书以及部分历史资料收集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 伪纪录片(mockumentary) “伪纪录片”, 又称“仿纪录片”, 英文名称mockumentary,意为mock和documentary的结合。它的形式看起来和纪录片一样,以一种记录式的镜头语言捕捉真实的生活,但实际上却是虚构的,运用讽刺或仿拟的方式来分析社会上的大事件或问题,挑战着人们对于既定事实的认知,以及对于纪录片里的核心命题「真实」的观念。 在伪纪录片的艺术样式里,创作者可以将不同维度的语境叠加在一起,成为既好玩又能发人深思的一种艺术形式。 《办公室》 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是一部以英国广播公司(BBC)同名剧集为蓝本所改编的美国情景喜剧。剧集的主要场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一间虚构的纸业分公司(Dunder Mifflin),采取单机拍摄伪纪录片的形式记述该公司职员的日常办公室生活。 《巨人的拥抱》
Adam Bethlenfalvy与Chris Cooper共同演出的由后者写作的经典教育剧场作品《巨人的拥抱》(InSite Drama版本)。2024年8月10日作为见学十周年庆祝的特邀剧目在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这是一出复调的教育剧场作品,讲述了一个巨人吞噬村庄的童话,被两名捡垃圾的工人自身的故事所环绕。不同于许多教育剧场项目明确的有一个从现实进入虚拟的框定过程,这部作品在演出的一开始,演员即以角色的身份直接出现在观众/参与者面前,并将他们在虚拟中的麻烦以一种“真实”的方式揭示出来,席卷观众参与其中。 后期 |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丨Ok Otter by Race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