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 6月21日,影片《在中国》,正在时代美术馆官方网站www.timesmuseum.org上在线放映。 本期”生滚粥”邀请了两位嘉宾,《南中国的世界城》作者之一林丹,和长期进行非洲研究的陈亮,在观影《在中国》之后进行交流,并展开对“低端全球化”的阐释和再思考,低端全球化所形成的氛围。也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歧视或被歧视提供了基础。影片呈现出了一种自下而上、小规模、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全球贸易方式,被概括为“低端全球化”。强调的并非人或商品的高低,而是以人为观察锚点,描述日常和草根的全球交往。形塑这种全球化的结构性力量是什么?是否能从其他方向诸如供应链,来对这种全球化进行理论化? [4:00] 低端全球化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 [5:30] 重点不是区分高端或低端,而是强调草根、日常、见到人的全球化交往。 [10: 00] 低端是否是被研究者所认同的说法?所谓低端全球化的高低端的抽象方式之外,有没有可能从其它方向进行抽象或者理论化? [11:00] 非洲和东亚、东南亚经济上的落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构化调整是重要原因 [13: 00] 在殖民历史形塑的框架下,中国人在什么位置,非洲人如何看中国人? [17: 00] 非洲移民到中国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是什么? [19:00] 在广州的非洲人的基本面向是由经济驱动,跟网络上讨论“黑人”是不一样的 [20:00] 族裔经济的网络,很多中国人关于族裔的等级排序跟经济水平有关系 [24:00] 电影里商人对copy/original 的讨论,也许来自于面对顾客时一遍又一遍地推售 [26:00] 从电影来看,整个文化潮流的中心,以及劳工参与、意识形态、流行文化仍然是欧美为中心 [29:00] 中国人在埃塞俄比亚做生意如何与本地人的合作,也是正式和非正式的交织 [34:00] 疫情之后,对非洲商人而言,生意在哪里,就会去到哪里 [37:00] 非洲人在生意、生活和宗教等许多层面都与本地人有怎样的交往 [40:00] 在加纳的中国人社区为什么比在广州的非洲人要更封闭 [44:00] 中国人的种族观念,有两种,网络上的确存在大量种族主义言论;网络之外,鄙视,或者说势利,基于臆测的经济水平。 [46:00] 在中国语境下的种族主义,经常跟种族中心主义和阶级有关,并非黑/白之分的种族话语。 [48:00] 种族主义话语如何通过获得网络社群获得群体认可 林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讲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长期从事对在华非洲人的研究。她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人类学的移民研究、移民与全球化、族群关系、日常中非关系等。 陈亮,任职于中山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移民、城市化和非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