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50【什么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并不意味不做自己,自我表达更需灵活

50【什么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并不意味不做自己,自我表达更需灵活

2022/11/20
logo of podcast 心里有话

心里有话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1. 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来谈谈这几年不断被贴在人们身上的新型标签“讨好型人格”。何谓讨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绝、迎合他人、没有原则底线、害怕麻烦他人,几乎每一条标准都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生活中那些无奈披上笑脸的瞬间,那些咽气吞声做出妥协的时刻,似乎无不在指向“讨好型人格”这一答案。 实际上,心理学上并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一正式分类,但它几乎成为了人们最熟知的人格类型之一,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或视其为自己的痛苦和消极情绪来源。这能说明现代社会中以及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抹掉了自我界限、习惯于讨好别人了吗? 讨好之所以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人格分类,是因为其中还蕴含着更多维的特质。抛开流行文化中的社会偏见,讨好行为本身并不是负面的,更多情况下,它是流行文化与社会情境不断诱发的行为模式。不论是作为子女、恋人还是职场人,我们的所有社会角色都对我们有着适应的要求,而讨好,正是一种促进适应的行为。 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讨好的行为?这其实也反应着我们自我意识的拔高——正是想要突破,才会拒绝妥协,正是想要做自己,才会否定随大流。但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讨好并不意味着不做自己,作为不得不与社会建立联系的一份子,灵活地自我表达才是追求自我的最佳选择。 2.时间轴 [00:00:00]为什么“讨好型人格”没有被心理学正式分类 *讨好行为不总是负面的 *讨好行为并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人格分类/讨好行为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特质 *概念泛化:做出让步不一定是没有守好自己的边界 *对讨好行为的关注其实意味着自我意识的提升 [00:10:5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讨好型人格” *社会联结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分离个体化与自我意识的拔高 *“讨好”定义的双重特点:是好是坏要看你的落足点 *讨好的另一面——讨好的适应特性 *不同心理学流派如何看待“讨好”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强控制背景下的弱自我控制 [00:30:29]咨询师是如何看待“讨好型人格”来访的? *以人格类型标榜自己的的心理学意义:科学崇拜/获取自我认同 *功能不良的讨好行为模式:被恐惧驱动的讨好型行为 [00:43:20]我不应该做出讨好行为吗? *讨好行为也是被家庭、职场、社会环节所鼓励与促进的 *不同的身份角色所面对的不同社会规则也会促使我们的讨好行为 *没有真正的be myself,对自我表达的灵活理解与调整才是更有适应性的 [00:53:28] *什么是做自己?没有固定的概念与僵化的模式,每一个时刻下的你都是自然的自己。 3.播客中提到的心理概念 *分离个体化:指个体脱离原本所依赖的家庭或环境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心理的过程。 *自我阉割:多指为了获得某些外界的权益,主动放弃内在的某些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