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y:提出疑问,最后通牒是否真的有效,以及使用最后通牒的人最终是否会感到幸福。
Mike Mahn:最后通牒通常意味着“接受或离开”,这种方式并不理想。最后通牒在商业、政治、育儿和恋爱关系中都很常见。他分享了一个朋友使用最后通牒的例子,结果男友错过了期限,但他们最终还是结婚了,说明最后通牒的结果并不总是预期的。
Angela Duckworth:她自己曾对婚姻抱有很强的期待,但没有明确下最后通牒,最终也获得了幸福的婚姻。她认为真正的最后通牒具有敌对和胁迫性,在人际关系中应避免。即使是单次交易,声誉也很重要,应始终保持正直和公平。她解释了经济学家发明的“最后通牒博弈”的游戏规则,以及匿名性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她还分享了她与ChatGPT进行了一次虚拟的“最后通牒博弈”的经历。
Chris from Elmer, Ontario, Canada:讨论了炫耀性消费,认为这是一种非语言的炫耀形式,可能源于缺乏自信。
Angela Duckworth: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最常见的分配方式是40%-50%,结果显示人们更倾向于公平。当分配比例低于30%时,人们通常会拒绝接受。即使匿名,人们也倾向于公平对待他人。她还讨论了哈佛商学院教授Deepak Malhotra和Max Bazerman的观点,以及他们对最后通牒和谈判的看法。她认为,最后通牒并非总是坏事,关键在于信息传递而非威胁。在提出最后通牒之前,应考虑是否真的会贯彻,以及是否有其他方法达到目标。她分析了马斯克对推特员工的“最后通牒”案例,以及最后通牒可能造成的反向激励。她还介绍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探索了如何避免最后通牒思维定势,并比较了“选择思维模式”和“限制思维模式”两种实验条件。最后,她分享了John Krasinski和他母亲关于他是否继续演员生涯的最后通牒案例,说明了富有同情心的最后通牒的可能性,以及富有同情心的最后通牒与具有敌意的最后通牒之间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