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承认无知是开启智慧的大门之前在网上风靡一时的罗翔老师,现在好像关闭了微博,我记得他的书和视频中都有说道:成为网红并不是一种成就,命运之手把我托举到不配拥有的高度。让人飘飘然、让人晕眩,最终让人诚惶诚恐。我看到了他的谦虚、网友看到了他的幽默,还有说他是脱口秀天花板的存在哈哈哈。在《法治的细节》这本书中也有谈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我记得李诞的书中也好喜欢谈及苏格拉底。但就这么有名的人物他的历史也并非绝对的完美,他的很多理论得到了称赞,但有些一直被世人诟病。对于有时候觉得自己犯了错事在那里尴尬难过的要死时,还不如早点振作起来,将事情解决掉。苏格拉底在解决悖论时认为所有的知识和探索都只是一种回忆。对于无知的人只需要去提醒他,以便让他回忆起他所知道的东西。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是人类的出厂设置,无需灌输,只需要被激活。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我有时候做一些我从未涉及过的事情时,最后发现我的态度以及所做的事情合乎正常逻辑范围内时,我虽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但是当从书中看到原理时会有一种被激活的感觉。我说的还是有点抽象,但在看书中,对比日常行为准则是会深有同感的。当然,我们要倾听苏格拉底的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罗翔老师认为法治就是一种悖论,法制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但同时又限制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本身。但它确实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书中解释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难题第一个:从法律的角度破解电车难题在伦理学领域有一个知名的思想实验,叫做“电车难题”,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但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面对这种情况,你是否会拉拉杆呢?法律中紧急避险指的是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全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损害一个较小的利益来保全一个更大的利益。在危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可能有一种道德上的义务,我们可以为了保全别人的生命来牺牲自己,但这只是个人的一种道德义务,你不能够把它演变为我可以牺牲他人来保全我自己或保全另一些人的生命,因为道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决。如果功利主义不接受道义的指导,法律就可能沦为纯粹的工具。在法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定罪量刑中法律判断要高于道德判断。第一,我们必须承认人们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比如,一个年轻女孩未婚生子,每天抱着一个孩子去上班,同事都对她指指点点,但其实是这位女孩被强暴后怀孕,觉得孩子是无辜的生命,所以决定生下来。如果你知道这个隐情,你还会指责她吗?因此个人对于正义的理解一定是片面的。凭借个体对正义的有限理解去匡扶正义很有可能出现可怕的后果。我觉得这也是很多键盘侠应该知道的,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片面的。但后来发现键盘侠的存在可能是人为,为了制造流量和话题。这些事情好复杂,目前的我也只能是个看客。第二,复杂的社会并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有时善与善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比如中国有一个千年难题:母亲和妻子两人同时掉下水,你该救谁?如果救母亲,妻子会溺水身亡;如果救妻子,母亲会溺水身亡。这就是典型的善与善的冲突。你能说救母亲或者救妻子就是不对的吗?当然不能。法律判断优于道德判断,法律是对人的最低的道德要求。第二个有意思的是“死亡”的定义在法律中是不明确的。刑法上的死亡是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和瞳孔发射消失。以前在看电视剧时也经常能看到医生拿个手电筒在那里照,现在可以明白了。但在医学上,死亡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而是分为三档,第一档就是脑死亡,但脑死亡后还可能存在心跳。第二档是临床死亡,也就是生物体的心脏停止跳动,但这也不是彻底的死亡。第三档是生物学的死亡,心脏停搏24小时之后,他的细胞就全部死亡了。医学界希望将脑死亡(就是俗称的植物人)认定为死亡,但家属肯定是不同意的。同时这也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第三个是死刑是否应当被废除?像最近微博上很火的蔡天凤碎尸案,将尸体炖了两锅汤的可怕事件,但在香港是没有死刑的,这也引来了争议。关于死刑废除有以下几点理由1、死刑的执行会给执行者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压迫2、终身苦役能更有效的预防犯罪3、生命是一种特殊权利,生命的拥有者都无权自我了断。4、死刑会让人们越来越残忍、残暴。5、死刑一旦执行就无法挽回,会有判错案以及利益诱惑等行为存在分享几句书中比较犀利的话:人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你要接受这个设定。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推导出百分之百绝对合理的结论,很多事后法律的推理只是一种经验上的相对合理。奥威尔曾经说过:有些理念是如此愚蠢,以至于只有某个知识分子才可能相信它,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普通人会愚蠢到相信那些理念。如果你选择了柏拉图所推崇的道义论,认为正义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的善,坚持正义,人的心灵才可能井然有序,充满喜乐,正义不是幸福的工具,正义乃是幸福本身,那么学术不端就是学者的最大耻辱。这就如康德所说,“道德本来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幸福”。我在很多地方引用过爱比克泰德的这句话,“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我们没有一个人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的,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剧本是你所选定的,我们无法决定出生、身高、智商、父母、家庭条件、贵人相助,人生能够决定的其实很少,也许连5%都到不了。人生就像打牌,无论你抓到一副多么烂的牌,都要把它打好。也许起手烂牌也会有精彩的结局。我们喜欢窥探他人,但是不愿自己被窥探,这是人性。生活远比戏剧更荒诞与沉重,但荒诞不是让我们绝望,而是让我们重新滋生勇气与信心。看见的不用相信,但看不见的才需要相信。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张三。所以日光之下别无新事,案件暴露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有没有学会去尊重他人。“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纯粹的手段”,一个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把他人当作玩物;一个尊重人性的人,同样也能够尊重自己,而不会沉溺于这些败坏低级的趣味之中。这其实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读书又让我们真正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很多人用读书来逃避现实,当我们沉浸在书籍中时,现实似乎已经不存在。我也经常用读书来逃避现实,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蝇营狗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书’海寄馀生。”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当我们越多地理解世界,我们也就越多地理解自己。苏格拉底:爱就是寻找永恒的美本身人们很容易把价值观与偏见等同起来,但两者有云泥之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这种偏见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有偏见的价值观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也拒绝通过他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一如英国刑法学家詹姆斯·斯蒂芬所警告我们的:“试图用法律或舆论的强制去调整家庭内部事物、爱情或友情关系,或其他许多同类事务,就像试图用钳子从眼球中夹出人的睫毛一样,这会把眼球拽出来,但绝对得不到睫毛。”人类只有站在伟大的观念上,才能感到自己的高贵和价值。伟大的观念创造伟大的人类,我一直觉得,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师,更不在大官,而在于伟大的观念。裴卓:爱可以激发人的勇气你举目望天,你并不会失去地上的美好;但你只注目于地下,你永远不知道天有多么的美好。所以喝酒吃肉没错,只不过我们不要沉溺于黑马的享受,我们还有一匹白马和灵魂的骑手,这个三角形恰恰才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误解本来就是人生常态,不要喜欢好听的误解,而厌恶不好听的误解。”这一段话,让我瞬间释然。我理解不了那么复杂的世界,我就选择一种简单化的世界。但是复杂一定是存在的。抽象的人永远无法代替具体的人,愿我们能够走出这种习以为常的伪善,在每个岗位中勤勉度日,不负所托。最后想问问大家:《无问西东》里的一句台词说到:如果提前知道你将面对的人生,你是否有勇气再来一遍?当然,看完了这本书最想给大家推荐的应该是《理想国》。它还挺厚挺枯燥的,但是听说有罗翔老师讲解《理想国》的b站上哦,大家可以去听听,这也是我的睡眠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