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汉水的身世Vol.3:在河边写作的日子|李修文

汉水的身世Vol.3:在河边写作的日子|李修文

2023/6/5
logo of podcast 汉水的身世

汉水的身世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李修文
Topics
李修文:本文详细讲述了作者李修文在汉江边成长起来的经历,以及汉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对其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从童年记忆中汉江洪水的潜在威胁,到少年时期对汉江船舶的无限遐想,再到成年后对故乡的依恋与回归,汉江始终贯穿于作者的生命历程,成为其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作者还分享了其创作历程中的心路历程,包括年少成名后的迷茫与自我怀疑,以及长达十年的创作瓶颈期。最终,作者选择回归汉江边,重新整理思绪,创作出《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和《诗来见我》等散文作品。 袁凌:作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袁凌引导李修文讲述其个人经历和创作感悟,并适时地提出问题,推动访谈的深入进行。 彭寒:作为节目的另一位主持人,彭寒与袁凌共同完成了对李修文的访谈,并参与节目的制作和后期工作。

Deep Dive

Chapters
作家李修文讲述了他在汉江边度过的童年时光,以及汉江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他描述了村庄与汉江之间的高大堤坝,以及每年夏天人们为躲避洪水而上山避难的经历。他还回忆了儿时在江边码头观看戏曲表演、想象远方世界的场景,以及乘船到镇上旅行的神秘体验。
  • 李修文在汉江边长大
  • 汉江堤坝是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乘船旅行的经历激发了李修文的想象力

Shownotes Transcript

生在大河边、长在大河边的人,河流记忆中可能多少都有着洪水的影子。在人类对自然的浩瀚改造过后,洪水不时侵袭人们生活的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逐渐变得遥远。堤坝作为人类抵御洪水工程的一部分,在土地和水域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分界。对于过往的江河子民而言,高高的河堤不仅是洪水来临时的物理防线,也是童年想象远方、眺望世界的精神起点。

第三期,作家、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讲述童年从汉江边生发的日常与奇遇。从无边无际如神迹一般蔓延到江水边的油菜花田,到年少时目睹汉江船舶来去的茫茫想象,一条江勾连起他对远方世界的无垠感知。汉江码头边搭起的草台班,打开了李修文对于“故事”的初始感知,他开始落笔,写下他对于更多人生命运的揣摩与想象。

万事万物都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化着,人和江皆是如此。经历过年少成名、自我怀疑和创作的十年空白阶段,李修文选择了回到了汉水边,重新整理作品、思绪和过往,留下了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和《诗来见我》。在庞大和复杂的变化过后,一切仍将继续,对于汉水和李修文来说都是如此。过去的汉水并没有消失,它仍然存留在记忆里、在叙述里,奔涌在每个拥有河流的人心中。

【本期人物】李修文,小说家、湖北省作协主席,著有《山河袈裟》《捆绑上天堂》。袁凌,非虚构作家,著有《寂静的孩子》《青苔不会消失》。彭寒,艺术家、音乐人、导演,MoreDisco主理人,播客制作人。

【节目中提及的名词及作品】

荆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

《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斩张苍》等,是河南曲剧的传统剧目,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

《三过榆林》:收录在李修文的散文集《致江东父老》中。

「汉水的身世」系列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和More Disco联合出品,本季共五集,每周四更新,请至各音频平台搜索“汉水的身世”订阅收听。此外,播客听众还可享受同名图书《汉水的身世》(罗新、梁鸿、李睿珺联袂推荐,《人民文学》《收获》重磅刊发;单向街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年度致敬作家、腾讯年度非虚构作家袁凌最新力作)专属五折优惠,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本节目由音频设备品牌RØDE罗德特别⽀持。

RØDE 是音频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使命是扩大世界创作者的声音和视野。RØDE 拥有 50 多年的传奇历史,是一家独特的澳大利亚人拥有和经营的公司,对创新充满热情,对质量执着追求,并始终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音频。 从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处于创作者技术的前沿,通过不断激发灵感的标志性产品彻底改变了从家庭录音室录音到电影制作音频到播客的一切。

我们是Today's Creative Generation 的选择。 【联合出品】中信出版·大方 MoreDisco【联合制作】MoreDisco 跳岛FM【策划人】蔡欣 彭寒【文学顾问】赵松 袁凌【监制】蔡欣【制作】彭寒【编辑】黄鱼 踹子【主题曲】清水一江-彭寒【视觉指导】汪婵【平面设计】玛丽昂【Logo设计】弓长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