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03 迟到的开篇:每个生命都有“不可说”

03 迟到的开篇:每个生命都有“不可说”

2020/4/19
logo of podcast 不可说 | 听心理师说心里话

不可说 | 听心理师说心里话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一期本应是开篇之作,但由于后现代的主播们偏偏不爱循规蹈矩,所以才拖到了第三期来介绍本播客,特别是为什么我们要取名为“不可说”以及两位主播到底是什么样的咖……(但愿不是瑞幸哈)。 本期内容包括:

  1. 小时候的我们常常被警告“这个不可以乱说”,这些对我们有何影响?心理师又是如何突破对“说”的“禁令”的呢?
  2. 心理师需要一个说心里话的地方,就像是FB上的“心理师宵夜摊”,行业中的“Shadow”需要被照见。
  3. 咨询师也是真实的人,然而我们的工作准则遏制了一些真实的表露,连同关系的告别,都可能带来一些伤感的体验。
  4. 主播分别展开以“不可说”为主题的生命叙说。张怡的“超越性别” (ps没讲完下次继续哈)vs 浚溢的“超越残障”。
  5. 戏剧治疗的发展转化法(DvT)中的“UNplayable”;以及各种相关议题,特别是背后所处的系统。
  6. DvT是如何让那些“不可玩”变得可玩呢?DVT的核心相信与团体切片。
  7. 音乐治疗是如何转化“不可说”卡住的能量呢?(歌曲再创作与即兴音乐)
  8. 音乐治疗和戏剧治疗可能存在一个共通之处:治疗师可成为一个“破烂的玩具”(Broken Toy,来自DvT),让客户觉得我们不是一個「強者」,甚至也可以是一個「弱者」了。另外,这两个治疗流派一般也都在相应的艺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
  9. 学戏剧治疗需要治疗x戏剧的背景经验结合。
  10. 浚溢为什么走上了心理咨询的“不可说”之路?当时是如何选择专业的,以及赴台前的工作经验。 11.各行各业都有“不可说”的小秘密以及心理咨询行业乱象(证书 vs 口碑)。
  11. 张怡的入行动机和探索与成长之路,似乎每个从业者都有一些“不可说”的个人脉络;
  12. 张怡去台湾前助人自助的工作,大自然乡野间的戏剧心理工作坊
  13. 心理咨询是一门“可说”与“不可说”的艺术,就让我们的能量流动起来吧!
  14.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也说过“不可说”。 【播客介绍】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张怡: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在武大“双修”心理与戏剧,后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也系统学习北美戏剧治疗疗法。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工作联系:psycamille(微信) [email protected](邮箱)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