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感兴趣,部分原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传教士将中国经典著作翻译到欧洲,尤其是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作品。卡夫卡本人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如《道德经》《聊斋志异》《杜甫诗集》等,并受到这些作品的深刻影响。
迪特玛的《在新的中国》记录了1910年他在中国的旅行,拍摄了许多长城的残破照片,并描述了当时中国的动荡局势。卡夫卡通过这本书获得了关于长城的灵感,但他在创作中并没有遵循历史的真实性,而是通过文学虚构的方式,塑造了一个脱离现实的长城建造过程。
卡夫卡描述的长城建造方式非常奇特,施工队被分成东西两部分,分别从南方向北修建,最终在中间合拢。每个小分队负责500米的城墙,完成后会被随机派往其他地方继续修建,导致长城最终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状态。这种分段修建的方式并非基于实际历史,而是卡夫卡的文学虚构。
卡夫卡通过引入巴别塔的传说,探讨了人类试图通过宏大工程实现团结与共同体的愿望,但最终因语言和思想的混乱而失败。巴别塔的传说与长城的建造形成对比,揭示了人类在追求共同体时面临的内在矛盾和分裂。
卡夫卡通过长城的分段修建方式,隐喻了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分裂与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语言不通、文化隔阂严重,类似于长城修建中的施工队被随机打散,无法形成真正的团结。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解体。
卡夫卡认为皇帝与平民之间存在一种错觉,平民以为皇帝与他们有着紧密的统治关系,但实际上皇帝的权力无法触及到偏远地区的平民。平民对皇帝的崇拜更多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迷信,而皇帝的命令也难以传递到平民手中,导致两者之间的沟通几乎不可能。
卡夫卡认为奥匈帝国的解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依赖于一种自上而下的神秘感和封闭性统治,缺乏真正的沟通与团结。当民族主义浪潮兴起时,帝国内部的矛盾和分裂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卡夫卡对这种古老帝国的命运感到矛盾,既无法预言其未来,也无法为其找到解决之道。
“假如我是一个中国人...”在寄给女友菲利斯的明信片中,卡夫卡这样写到。
从未到过中国的他,却在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诸如《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中国人来访》等直接或间接触及**[中国]**话题的小说作品。
在我眼中,在这些费解的**[中国]**文本里,《长城建造时》身上蕴藏的谜题气质尤其浓厚:精神崩溃的施工人员、长城与巴别塔相互融合的传说、不见身影的皇帝、时空观念混乱的村民...
而当你踩着破碎的历史墙砖,踏回到卡夫卡所处的奥匈帝国晚期与一战的时代背景下,经过一番艰难的探索后,你会发现:在**[长城]与[中国]**的字眼背后,是卡夫卡对国家共同体神话的深刻理解与精巧解构,也是他对于一种自上而下、依靠神秘感和封闭性进行统治的前现代帝国的矛盾心理。
**「自由泳」建立了阅读&泛文化兴趣听友群,可加微信(ID:tytheti)入群
【时间轴】
00:35 希望我这辈子能把卡夫卡的作品理解透彻
03:23 卡夫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紧密关联
07:18 卡夫卡强烈的参战意愿
12:21 19世纪欧洲传教士翻译中国文化著作浪潮
16:11 卡夫卡熟读道德经、李杜诗歌、聊斋等中文经典
19:53 迪特马游记《在新的中国》,卡夫卡的创作灵感来源
27:50 《中国长城建造时》小说概览
33:05 匪夷所思的长城建造方式
37:22 “真实”长城的模糊性,“误读”式创作的有效性
42:36 第一种论述:精神崩溃的工程队小队长,领导层的激励机制
50:51 一套共同体意识生成机制,人造神话
54:04 第二种论述:长城与巴别塔传说
01:03:15 聚集-混乱-分而治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长城
01:07:32 奥匈帝国概述&与小说的对应
01:16:20 皇帝并不重要,皇权思想永存
01:20:04 平民错乱的时空观与迷信思想、帝国的本质
01:24:40 弗朗茨·约瑟夫、犹太人政策、皇帝与百姓之间无法触达
01:31:14 帝国机制的责任,无法消除的矛盾性
01:34:09 总结
【本期参考资料】
《卡夫卡全集》 - [奥]弗兰兹·卡夫卡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1910-1915》 - [德] 莱纳·施塔赫
《卡夫卡传:早年·1883-1910》- [德] 莱纳·施塔赫
《领悟年代:卡夫卡的一生》- [德] 莱纳·施塔赫
《帝国的想象 : 文明、族群与未完成的共同体》 - 梁展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 曾艳兵
《剑桥中国晚清史》 - [美] 费正清(编)
《哈布斯堡的灭亡》- [美] 杰弗里·瓦夫罗
《山雨欲来 : 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 - [匈牙利] 米克洛什·班菲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 [英]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被打断的神话”: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中的共同体起源叙事悖论 - 徐爽
Constructing Chinese History - Goebel
Verzweiflung Und Erlösung Im Werk Franz Kafkas. -- Brod, Max -- Frankfurt_M._ S. Fischer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 李严
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 - 施爱东
传教士与中学西渐——以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为中心 - 郑天星
论卫礼贤与《中国民间童话》 - 陈芸
青龙的造访——卡夫卡与道家思想的可能机缘 - 黄中伟
犹太“隔都”起源考 - 艾仁贵
“斯巴达之魂”与“雅典精神”汲取古希腊文学精神的不同侧重点)
【本期BGM】
お互い-林友树 (林ゆうき)
Bibo No Aozora - 坂本龍一
【商务合作/联系】
微信:tythe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