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本期我来为您解读的是美国汉学家石景谦的作品名字叫做《前朝梦意》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浮华的年代但如果跟晚明比起来都会显得有些失色这在士大夫群体上的体现是最为明显当时政治已不再像明初时那样残酷生活也开始变得富足甚至是奢靡
社会精英们养美币玩古董过着奢侈精致的生活但接下来的明清换代却让他们在物质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撞击在满清的高压统治下熟悉的浮华生活化作幻影挚爱的亲友生死两格因此精英阶层当中很多人都做出了极端的人生选择
有人自杀,比如说写常物质的文振亨,有人避世,就像今天这本书要说的张代,他先是躲入深山老林,再又隐居乡村,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他们有着怎样的心灵史呢?我们将从本期解读的这本《前朝梦遗》当中得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石景谦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本名乔纳森斯宾塞他曾担任过美国历史协会会长与孔飞利魏飞德一起号称是西方汉学界的三杰石景谦这个看起来充满韵味与内涵的中文名字是他在耶鲁大学研修史学博士时由一位中国史学前辈房兆迎老先生起的
景是景仰的景,千是司马迁的千可见寓意之深这本《前朝梦意》是石景谦在 2010 年出版的最新作品石景谦之所以选择张代为研究对象可能与为他起中文名的房兆迎先生有些关系因为在英语世界里最早研究张代作品的就是为他取中文名的房兆迎先生
如果你喜欢明清时的小品文和散文,那对张代肯定是很熟悉,他可是一个写散文的好手。这本《前朝梦意》就是以张代的散文集《桃园梦意》作为基础,通过张代的人生去再现晚明的腐化生活,以及社会精英在遭遇明清换代的社会巨变之后人格的层层裂变。
因为家里的长辈都是高官所以张代从小就过着富二代的生活买豪宅弄展览办演出癖好多到数不过来身上的臭毛病也不少比如他就说过自己好卵桶所以或许你听过张代的那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与其无深情也人无慈不可与交
以其无真气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啊如果没点癖好和瑕疵也就没有真情和血性根本不值得一交但就是这样一个超级打玩家在明清换代后就选择了隐居乡村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下面的这三个方面来看看张代这个富二代超级打玩家的人格裂变过程
并由此来感受明清换代这个时代变革对整个精英阶层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张代这个代表人物来了解明末清初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变迁我们先来看看矛盾迷茫的青年张代那时的张代啊过着精英子弟的生活但精致与奢华却并没有给他带来愉悦反倒让他感到迷茫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张代如何在时代变革当中完成人格成长从矛盾走向执着目睹了明朝的末世乱象人到中年的张代为了留住熟悉的生活做了怎样的努力呢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晚年的张代如何找到了心灵归宿
明朝的消逝给那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了什么样的打击很多人选择求死但已经步入晚年的张代却重回故地继续生活这知识分子
这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又是什么呢为了更立体的呈现当时的一切我们接下来的解读将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开我们现在就跟着石景谦去看看张代的前半生是多么的奢华精致而他的内心又有多么矛盾迷茫
张代是少兴人,生于万历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一五九七年,要知道万历皇帝是出了名的代政,在位的大部分的时间都不上朝,但就算这样,国家机器也依然运转,这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士绅阶层对社会的领导与维护。
这
张代就出生在这个拥有文化权力的阶层他的家族是标准的官宦世家从高祖张天赋开始家中每一代都有入朝为官的这除了给整个家族带来政治和名誉上的好处外对经济也大有益处
虽然明律规定四品以上官员不许经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早就成了一纸空文而龙庆年间朝廷解除海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这更是让拥有特权的士绅阶层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财富我们知道长江下游因为地理优势在古代一直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身在绍兴的张氏家族更是富得流油
与家族当中的同辈弟兄们一样,年轻时的张代不缺钱,通过书中对张代爱好的描述,我们可以很立体的看到他当时的生活,张代的爱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我们随便捡几样来说。
三岁时他去长辈家里玩,看见了华美的花灯,从此这个童年记忆就一直萦绕在张代的心头,绍兴地区本有赏灯的习俗,而且因为附设,更是每逢节日就流光一彩,每当节日时地方大型灯会结束之后,张代都会去收购其中的精品。
各位或许会觉得买花灯花不了多少钱但《桃园梦》当中记载张代曾花了 50 两银子买了 10 架花灯收藏按照当时的购买力 50 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 4 万块钱左右而这仅仅是一次而已有时心情好张代还会自己举办灯会可想而知他有多能花钱了
等到年纪再大一些也就是 25 岁时张代的爱好当中又多了一项斗鸡这事看起来好像花不了太多钱但是你要知道斗鸡是要为自己的参赛鸡下注的张代的赌注有古董书画文锦穿扇等随便哪一样都不是寻常人家能拥有的玩意儿同时大概也就是在这个年纪张代还爱上了看戏古董
古人啊没有电影看戏曲就是主要的视听享受可能你会觉得看电影最贵也不过就是一两百块而已看戏听取的费用应该也差不多换作是普通人这么说啊还真是没错但张代娱乐的方式跟大众不太一样他有自己的戏班子而且啊还不止一个也就是说如果换到了现在相当于他控制着几家影视公司但拍的电影啊大部分是给自己看的
说到这儿啊我想你对张代生活的奢华应该有所了解了我们现在再来看看他的生活有多精致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首先啊就说他喝茶这事现在很多人觉得喝茶最关键的是茶要好但其实在传统的中国茶道当中最重要的却是水有本书啊叫加油杂志书中就曾记载苏东坡与
菜香豆茶用烈茶赢了精茶关键的差别就在于用的水不同石景谦在书中就说到张代为了期出极品的好茶曾到处的寻找名权在与各地的名茶百般调配希望能找出最匹配的茶和水比如说他就曾经发现
搬竹烟的泉水在放置了三个晚上之后才最能带出上等茶叶的香气要得出这个结论得经历多少次的试验与验证真是叫人难以想象啊
除口舌之欲外张代在其他的事上啊也时刻的追求品味比如说张代少年时在绍兴城内的旁宫池附近读书所以啊他在旁宫池里就弄了一条小船不论是学习累了还是心情好了都会泛舟水上
念诗唱歌讨厌情操,在张代的生活当中,类似以上这些精致到有些矫情的事儿,真是多到数不过来。石景谦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我们在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你千万别认为这是富二代的胡闹,因为就算是玩儿,张代也玩出了境界。
说查到张代曾与晖州茶艺大师敏问水较量过敏问水隐瞒了一壶香茶的所有资料信息但张代不仅能辨别出茶叶的产地还能辨识出茶叶的制法甚至连水的出处都猜得出来再说戏曲张代亲自创作的《乔作牙》在公开演出时曾经万人空巷观者癫狂
但张代这个超级大玩家却并不是完全快乐的,听我这么说,你是不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呢?如果把张代的生活与当时晚明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你就不会感到困惑了,因为当现实与信仰发生错位,人的精神世界就难免出现无所适从的茫然。
很明显张代是个极为聪明的人所以与时代当中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也参加过科举也曾想金榜提名只不过张代连举人都没有考上
这点可能会让人觉得很奇怪一个既聪明文章又写的好的人怎么可能不是学霸呢这就要说到应试的问题了石景谦在书中就说到张代的文化观念受他祖父的影响很大读经典史不去看已有的著书而是凭借自己的悟性去理解所以在答题时经常会与标准答案打相径庭那么就算张代的文章写的再漂亮也很难得到月卷老师的肯定
很明显啊有问题的不是张戴而是江化的考试制度张戴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也很清楚自己这个阶层的所有特权都来自于科举制度所以看不顺眼社会精英们也无力反抗只能在自身的人格矛盾当中纠结这样一来他们也只能把灵魂寄托于物质生活但
物质能给人的乐趣是有限的到了极致甚至就会开始扭曲张代在给自己写的募制名当中就承认自己好伦统而在桃烟梦怡当中张代也提及他的堂兄弟经常对奴婢施虐所以精英阶层生活的再好也依然会感到困惑与不安因为他们寄生在国家的先行体制上但这种体制处处显露出了危机
国语家还有自己将何去何从都让他们特别的焦虑物质生活和信仰的错位撕裂了他们的人格就像青年时代的张代一样在矛盾迷茫当中不知所措
那么除了忧虑,精英阶层是否尝试过改变未来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话题,目睹明朝的末世乱象,人到中年的张代为了留住熟悉的生活做了怎样的努力呢?他又是如何完成人格成长,从矛盾走向执着的呢?
每个时代都不会突然的终结,一定会有先兆,明朝也一样,在走向终点的过程当中充满了乱象,30 岁出头的张代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长途旅行,我们现在就跟随着他一起去看看大明王朝的末世景象。
私人旅行在晚明很流行很多服务行业比如说客栈轮渡脚夫车马租赁都非常的发达而且很便宜比如说船费每 20 里才两个铜板雇佣脚夫搬运行李也只要 15 个铜板就够了著名的旅游达人徐侠克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显然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时代背景他也写不出那本著名的徐侠克邮寄
时代发生巨变前反倒看起来更美好张代这次出行的目的是去北方探望父亲关于这段旅程石景谦在书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
张代的父亲张耀芳这会儿正在山东地区的鲁王府任职从浙江到山东免不了走水路张代在船上就遇见了让他看不顺眼的事船上有一个书生从上船开始就跟旁边的僧人高谈阔论大放厥词丝毫不顾忌僧人正在睡觉没礼貌也就算了更可笑的就是书
书生的学识水平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一通胡吹乱讲把僧人逼得离开船舱逃之夭夭在张代看来像书生这种学问不深却浮夸的人也是一种无知但这种无知的人在那个时代啊却到处都是
世人也就是那些有着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一直是古代中国连接朝堂与民众的纽带所以当纽带残破不堪时社会也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因此张代就写了一本书叫《夜航船》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张代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帮到那些浮夸的伪知识分子让他们别再到处丢人了
当然了这只是张代一厢情愿的想法相信他自己也知道寄情于文字不过就是安慰自己罢了就像他还写过古今一列传光听这个名字呀相信你也能猜到内容是什么在宦官当政腐败横生的年代
忠义劫烈早已经成了既遥远又模糊的概念很明显张代是想唤起人们对于天下该有的担当但就连他自己的努力也显得是那么的无力
旅途当中每次下船的时候,张代几乎都要去当地的寺庙逛逛,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母亲的影响。石景天在书中提到,就算在母亲去世后,张代的耳边也经常会萦绕着母亲诵经的声音。虽然明代僧人的地位一直不高,但在晚明,佛教却很受欢迎,佛教在当时的主要受众群体就是女性。
说到原因啊很可能是因为明代的女性不能自由外出旅行但可以到寺庙上香而男性对于佛教的态度大多啊都很暧昧不信奉也不否定就像之前提到张代在祖父的教导下靠悟性或者说是所谓的灵光一闪去理解经典的含义就应该是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
关于这一点石景谦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立马斗的记忆宫殿》当中也有提到,婉明信仰融合主义盛行,佛、道、儒三派大有融合的势态,精英阶层对此并不反感,甚至就是支持,理由是这种开放的文化观念对国家的发展更有益处,但事实上什么都信的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不信。
就像石景谦在书中描述张代在游览各地古厦时发现人们很乐意给寺庙捐献大把的银子可是却对于寺庙一强之格的乞丐鸡民熟视无睹等张代后来又到了孔庙发现这个本该是文化圣地的地方已经沦为了景点而且为了引导游客满眼都是不适当的标语可见啊信仰的缺失在当时已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问题而是社会的
当然了,对于信仰缺失的社会问题,张代束手无策,但你也不要以为张代在时代巨变之前只是一个无用的看客,逐渐步入中年的他已经不再纠结那些无法调和的精神矛盾,而是为了保住熟悉的生活,不惜赌上自己的性命。石景谦在书中就提到,当满人入关,明朝即将彻底覆灭之时,张代这个知识分子也跨马提刀了。
南明政权的洪光皇帝被杀之后,各地的藩王纷纷自立,这些小势力在被清兵追着屁股打的同时,互相之间也并不和谐。比如说,福建巨首的唐王就宣布继承大统,登基称帝,但被清兵从山东撵到了浙江的鲁王就表示不服了,完全无视唐王的任何命令。
现在的这个鲁王是张代父亲曾经效力过的那个鲁鹏的儿子他一路逃到了绍兴张代热情接待这时张代对明朝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他看来南明政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首府马世英是个千古未有的大奸臣所以当马世英也逃到绍兴附近时已经年近五十的张代向鲁王提出要亲自带人干掉马世英
但想必张代这么聪明的人县里也一定清楚明朝灭亡的关键绝不会是因为某个奸臣长久以来因皇帝戴政宦官专权政府腐败等等因素大明王朝本身就已经腐朽的摇摇欲坠而 1641 年开始的大瘟疫从帝国西北部传入两次横扫江南地区更是让粮食供应和税收全面的崩溃时代走向终结早就已经是
在时代变革当中的张代没有了原本的矛盾迷茫反而变得坚定执着他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太想留住熟悉的一切罢了这种执念就像是逆水者拼命的去抓扶贫以为能救命却终究是一场空精英阶层被迫走出了迷茫但所有的努力都已经太晚没有了意义
当时代毫不留情的继续向前张代这些晚明精英们该怎样面对突然变得陌生的世界呢这就是我们本期要说的最后的一个话题明朝的消逝给那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了什么样的打击很多人选择求死但已经步入晚年的张代却重回故地继续生活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当所有的幻想都被戳破,万民的精英们依然很难接受明朝一去不复返的事实,很多人因此而死,有的自杀了。除了开头我们介绍过的文振亨,还有张代的好友,起标家,也有因亡国而气死的,比如说写三言二拍的冯梦龙和林蒙初。
还有一些是明明可以逃掉却非要选择被清兵杀死的就像张代的堂弟张鄂石景谦在书中写到张鄂时用的笔墨很多这是因为张代在自己的很多文章当中三次详细的讲到过张鄂
其他亲朋好友都没有过这种待遇,张鄂是一个在生活上比张代还要奢华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完全不拿钱当钱。举两个例子,张鄂曾花几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小器,但只过了一晚就把人撵走了,理由是不合自己口味。他也喜欢古董,但是很矫情,比如说他曾经买过一个雁台。
因为略有瑕疵看不顺眼就给砸了但就是这样的一个顽固子弟在清兵杀来时却从未想过逃走张额的选择让张代都很惊讶所以也难怪总在文章当中提到这位堂弟
当然了并不是说所有的精英阶层都会殉国毕竟死也是需要勇气的比如说钱千义就是取了名记柳如诗的那个钱千义跟柳如诗是说好一起跳湖自杀结果一碰水他觉得水太凉就怂了倒是柳如诗说跳就跳还有更多的人啊连试都没有试过直接就选择了向满清投降但不论是求死还是投降石景谦明显对这些人都没有太多的兴趣
这倒也正常死是因为无法面对家国的败亡投降是因为贪生怕死动机都一目了然
所以石景谦才会选择研究张代因为张代与这两种人都不同既不求死也不投降而是选择以避世的方式来度过余生而且张代不是个例当然很多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比如号称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真慧或者写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梅村
这些人都与张代一样回到老家隐居住宿把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全都封闭起来石景谦试图通过张代的人生去窥探这类人所共有的心灵史
当时代进入了清朝张代先跑到山里隐居了三年对于这三年他在《桃烟梦影》当中有过很幽默的自嘲在这之前张代一直不相信书上说的古人会因为在深山老林里避世而饿死但在亲身经历之后他终于明白这是真的了
说到清兵来临时张代的逃亡状态石景谦用了仓皇这个词来形容真的是非常的贴切别说古董等不好携带运输的物品了就连他所珍爱的三万册的藏书也没有带走多少 40 年的收藏就这么没了不过啊就算逃得再匆忙张代也没落下他没写完的石窥书的书稿可见这本著作对他而言啊有多么的重要
在任何的作品当中往往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石馗书最初的创作时间是重甄元年一只专权的太监魏忠贤遭到新皇帝的打压而自杀时政风气为之一振
张代认为积弱已久的大明王朝却因此重振雄风所以才决定为明帝国歇世当然了在石馈书的词语当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语句有名一代国史是吾家史是余
野史失忆,很明显作为知识分子的张代对明代的史书都很不满意,但除了自傲,我们也能由此看到他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只是直到明王朝覆灭,石窥书也没有完成,这更是让石窥书成为了张代的执念。
1649 年已经 52 岁的张代决定返回绍兴居住当年 10 月张代在绍兴龙山后路租下了一块地开始重新生活这曾是张代少年时玩乐的地方读书赏灯观雪但曾经优美雅致的园林如今已经破败荒芜所以也难怪张代后来在写给自己的墓志铭当中就说回首 20 年前真如隔世
当然除了家园的崩坏整个新朝的一切都让张代感到陌生与不适比如说晚明的图书出版业是极为发达的但是到了清朝为了控制汉人知识分子的言论出版业受到政府严管活力衰减江河日下这种事对张代这种爱书人士来说呢肯定非常的不爽
再说张代这种玩家呀是非常在意审美的问题就拿瓷器来举例崇祯潮对比顺治潮简直就是艺术品与食用品的区别但每当社会遭遇王朝更替文化艺术都难免会进入暂时的低谷
张代也是非常肯定清楚这一点的所以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之外优越感的遗失才是让婉明精英们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婉明的繁华与满人的入侵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个正在自己家里抱着精致的玩具玩得非常开心无比的孩子被一个突然冲进来的野蛮人把玩具打落在地摔了个七零八落他们在乎的没人再去在乎了
他们熟悉的都已经成为了格式梦幻这就让太多的人无法面对所以才选择了求死解脱而张代之所以选择活下去我们或许能从他的作品当中找到答案在《桃园梦意》的序中张代写道做自晚诗美欲隐诀因
石馈书未成,上世袭人士也就是说是未完稿的石馈书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念想但是很明显张代在石馈书甚至石馈书后期完成之后也没有像别人那样选择求死而是活到了 92 岁不过当我们再去看张代在 50 岁之后创作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很少谈及在清朝时的生活绝大多数的文字都是在写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明朝
从青年时的迷茫走向中年时的执念最终在晚年张代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就像石景谦在前言当中说的那样张代一定是理解到了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并不如烟也就是说晚年的张代是在为那个他不想失去的时代而活着
总结说到这里《前朝梦意》这本书咱们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这本书是张代人生的编年史也是对明清换代时汉族精英阶层新路历程的全景展现作者石景谦借由张代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在万民极致的繁华下
隐藏着众多让人不安的因素比如信仰缺失科举僵化基上在体制上的精英阶层虽然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却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玩物来纾解自己在一片繁华中的困惑
但明朝的覆灭不是因为某一人或者是某一事而是众多不良因素经年累月的堆积所致的所以当时代走向终结精英阶层们不管在做什么也已经无力回天很多人因为无法面对时代的骤变而求死而像张代这种选择在清朝继续活下去的人是因为抱着对前朝无法忘怀的思念这种执念支撑着他们继续的生活并不停的去
追忆书写过去的一切以期那个逝去的时代能不被人们遗忘而他们也在回忆当中找到了心灵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