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一千多件中国文物在上海被成箱装上一艘英国军舰,准备送往伦敦。这些文物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全国各大机构,其中不乏国宝级艺术品。它们将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参与一场名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特展。随行的还有六位非常年轻的中国工作人员,此行不仅要向欧美推广中国文化,更担负着向世界展示一个现代进步的少年中国的形象,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博取世界同情。
策展消息在国内传开后,在国内却招致舆论界的一致反对,包括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金岳霖等在内的三十余位学术名流发表公开信,认为将文物送往国外此举无异于狼入户口。最后这场展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展?这样一场展览如何让世界为之侧目?展览结束后,一千余件中国文物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诺丁汉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 张露
00:00 片头
00:38 1935 年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博览会是什么
05:56 谁来推动这场展览
12:46 在国内的筹划过程
21:01 参会的文物们
28:53 展览结束后文物命运如何?
32:23 傅振伦的伦敦见闻
38:22 观展过的国内外名流们
44:42 这样一场展览如何在历史中留下印记
57:06 建国以来的文物回流
59:03 片尾
《伦敦中国艺展始末》 傅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