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和我的育婴师,聊了聊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作为很多孩子的母亲,以及作为职业女性

和我的育婴师,聊了聊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作为很多孩子的母亲,以及作为职业女性

2024/1/15
logo of podcast 东八区时差互助会

东八区时差互助会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去年12月17日,我成为了一名母亲,于是在我的个人平台上陆续更新起“成为母亲”系列。 这是“成为母亲”系列的第四个内容, 我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进行对话,她是我在月子中心的育婴师——张圆圆。 首先感谢张圆圆女士在这段时间的协助和指导,让我和一一能平稳、愉快地度过第一个月。 她不仅是我的女儿一一现阶段的另一个“母亲”,我最得力和信任的唯一战友,她自己也是两个女孩的母亲。此外,同是90年代生人的我们,不论在成长背景、社会文化规训,还是同为在家乡之外打拼的职业女性等层面,我们都拥有许多相通的经历、困惑与挣扎。 而开启这个对话的原点,是因为圆圆,以及我在月子中心相遇的众多女性从业者打破了很多我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 在传统印象中,母婴护理师被叫做月嫂、育儿嫂、阿姨。 显然,这类称呼的诞生,意味着这些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担,且多为年纪较大的女性。《不合时宜》在“家政工:家里的陌生人,都市的隐形人”那期里,提到在中国,从事家政领域的劳动力,超过70%都是女性。 除了性别指向外,“嫂”“阿姨”的称呼,最值得警惕的是,它们极大地抹去了这类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和权威属性,把一个公共领域的职业,内化成家庭领域的喂养。 这与我的观察一致,在月子中心的这段日子,除去一位男性产后运动康复师,其余从业者都为女性。此外,我还面试了十位住家育婴师,也都为女性。 在过去的28天中,我深切体会到,这个行业远不是刻板印象中的那样。至少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中高端月子机构中,从业与我们在任何企业和公司里的职场女性并无多大差异。90后是中流砥柱(圆圆是1991年生人)。此外,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包括,科学的喂养、照护知识与技巧;专业全面的运动、饮食和康复知识;对待高敏感、高需求的特殊群体——婴儿和产后母亲——的情感劳动;友善又专业的沟通与协作能力等等。 所以,带着万千好奇,我与圆圆开启了这次对话,聊聊身为女人,身为母亲,身为职业女性的种种。 Part 1 作为母亲** 03:00 当初为什么决定要孩子? 03:22 你有两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也是顺其自然吗?还是出于什么考虑? 04:12 有了孩子之后,最大的不适应是什么?如何克服? 04:40 有了孩子后,每天的时间就网格化了,固定的时间网格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06:22 就像你说的,成为母亲后,你的时间就开始以孩子中心重新构建,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孩子很“烦”?或者觉得自己比较无助?比较迷失的阶段? 09:48 感谢孩子的到来,让我有机会重新去认知和探索自己的生理&情感极限。 13:50 为孩子充分建立了安全感后,是可以让孩子知道,爱是有条件的,需求是有边界的。 14:09 女儿和儿子的养育不同? 14:47 如何思考女孩的性教育问题? 16:00 选择不和孩子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当初的挣扎有吗?现在回头看觉得这个选择怎么样?如何维持和孩子的关系? 17:30 作为出来“闯荡”的职业女性,你觉得你在为女儿树立一种生活样本吗? Part 2 作为更多人的“母亲”** 19:50 身为母婴护理师,你才是很多母亲的第一个真正战友,也是很多宝宝在初生阶段,最亲密的人。你最初从事这个工作和现在的感受区别是什么?这些孩子对你意味着什么? 23:00 你遇见过那么多母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4:00 喂养工作是母职和爱的ROI与数据化。我如何看待女儿的喂养记录和生理指标。 25:00 对于新手妈妈而言,照顾好你自己是最重要的,孩子安全感和情绪稳定性来自母亲的情绪。 Part 3 作为职业女性张圆圆** 29:40 选择育婴师这个职业的原因? 30:30 作为91年的育婴师,你如何看待别人称呼你阿姨、月嫂? 31:20 你自己如何看待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之前是否也存在过偏见?32:15 在培训中,除了技术类的,会有情绪支持、情感心理类的吗?33:15 来到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你觉得有什么感受?比如拓展了眼界,比如对整个产业有了新的认知? 35:26 个人的未来发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