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播的话 -
“媒体衰落”已经不是个新鲜话题,甚至可以说有些老掉牙了。媒体衰落的直接体现为调查记者数量锐减。根据《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截至2017年,中国在册调查记者仅剩175人,**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
困难不仅在于调查记者职业群体的收缩,**媒介环境的变化也改变了调查报道的模式。**以往一周的调查时长被压缩为了一两天;公众们对长篇累牍的调查报道失去了耐心,短平快浅的短视频成为了首选的信息媒介;当报道成文后,记者可能还要面临着来自大众的质疑,“二次伤害”“人血馒头”“报道失实”等名词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扩散,少有人关心调查记者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实际上,当下做一篇调查报道所面临的困难可能超乎一般人的想象。**首先,记者要在报道空间收紧前完成与时间的赛跑,在窗口期落下前将报道刊发;其次,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极其珍贵的,要尽可能在短时间里从繁杂的线索中找出突破口,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联系上尽可能多的采访对象;接着,当记者联络采访的时候,不仅要学会疏导受访者的情绪,也要为他们发声提供帮助,消弭与受访者的信息不对称。最后,记者还需要独自消化采访带来的情绪遗留,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质疑,并思索能否用报道推动问题解决。
我们时常会感叹着媒体黄金时代的消逝,时常会怀念着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的年代。**但没有赶上那个黄金的年代,难道我们就不再做新闻了吗?**那在当下,做一名调查记者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做突发新闻,尤其是重大灾难事故的时候,调查记者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调查记者该如何坚守新闻伦理?一篇刊发出来的调查报道会面临哪些方面的压力?在当下为何还想做一名调查记者?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的首席记者潘俊文老师,以他在郑州暴雨期间所做的多篇调查报道为例,请他为我们分享了在当下做突发性调查报道的经历体会与个人经验,业界如何看待解困式报道、调查报道与新闻伦理遵守等问题。
欢迎您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常识报刊亭》,与我们一同关注并思考这个时代更具体的问题。
- 节目指南 -
06:00 从纸媒、电视台到互联网媒体,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调查新闻?
09:16 互联网时代的调查报道与纸媒时代的调查报道相比,有什么不同?
17:04 没有赶上那个黄金的年代,难道就不做新闻了吗?
19:30 在新闻从业者看来,《人物》对东航事件的报道意味着什么?
24:57 郑州暴雨当晚,记者在抵达现场的同时,还会做什么采访准备?
31:54 划重点:第一时间采访遇难者家属,家属会觉得被二次伤害吗?
35:16 在重大灾难事故中,记者对遇难者家属而言意味着什么?
38:20 一天跟五条新闻线索,记者如何理清线索并找到突破口?
41:50 调查者讲述:地铁五号线五龙口停车场事故调查始末
54:47 国务院调查组成员回复我:“谢谢你们的调查和帮助!”
1:00:12 郑州暴雨事件中,报道空间是什么时候收紧的?
1:03:00 调查者讲述:如何联络家属接受采访?雨衣爸爸采访始末
1:15:19 媒体如何看待大V和网友的无端质疑与过分指责?
1:18:08 在调查事件时,各家媒体是如何既竞争又合作的?
1:23:10 关于郑州暴雨事件,有哪些没实现的报道遗憾?
1:26:41 业界看解困式报道:先让提出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1:33:17 新闻伦理来源于现实实践,以及更具体的情境
1:39:11 为了不伤害受访者,我宁愿牺牲一些文本的可读性
1:40:50 “武汉疫情中我觉得自己麻木了!”该如何排遣采访带来的情绪压力?
1:47:16 在当下,我为什么还坚持做调查记者?
1:52:00 媒介素养时间:在当下做一篇调查报道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1:56:51 为什么做新闻的男生越来越少了?
2:00:30 对调查记者而言,调查报道要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使命?
2:09:18 假如自己的孩子将来想做调查记者,我会支持她吗?
- 嘉宾介绍 -
潘俊文,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首席记者,曾参与武汉疫情、郑州暴雨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第三届“记者之家新闻奖”社会重大事件报道奖获得者,首届“灾难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入选者。
- 本期人员 -
嘉宾丨潘俊文
主播丨孬孬 咸鱼
剪辑丨Maddie
- 延伸阅读 -
14人遇难!郑州地铁5号线“进水口”:曾因排水能力差被要求改造)
”雨衣爸爸”家属回应质疑:雨衣是和女儿分别时穿的,他一直自责没教会她游泳)
- 歌单 -
Slice of Life——Bryan Teoh
- 联络方式 -
微信公众号:常识
微博:常识报刊亭
豆瓣:常识报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