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
贺萧(Gail Hershatter),曾求学于美国汉普郡学院、中国南开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现为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系教授。著有《天津工人,1900-1949》《个人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妇女》《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和现代性》《中国妇女在漫长的20世纪》《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等。在《记忆的性别》里,贺萧把农村妇女置于调查中心,她想问一个问题:我们能从中国革命中学到什么?她探讨了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革命时期,生活在陕西农村的72名妇女的生活变化,展示了党的国家政策是如何成为地方性和个人性的,以及如何影响妇女的农业工作、家务劳动、妇女运动、婚姻生活等——甚至如何影响她们的美德观念。
“如果我们不关注社会性别,就无法理解中国革命。但是社会性别并不能完全解释单个的个人,更不用说一个集体。我们需要将社会性别放到一系列的权力关系中去理解。所有这些妇女的故事中深刻的代际烙印、她们对后来的妇女既担忧又认可的矛盾态度提醒我们,社会性别不只是唯一的有用的分析范畴,而且社会性别与其他范畴的交叉重叠必然会使其自身分化。“妇女”、甚至“农村妇女”这一范畴皆受到年龄和地域变化的深刻影响,每一种变化都有一系列自己的附属、规范和越界——所有这些都同时在当代的中国流通传播。这些有关个人历史的社会性别叙述本身在发生变化,并对这些叙述被言说出来的当下时刻提出要求。”
本|期|主|播
孟繁东:上海杉达学院新闻系教师
本|期|时|间|线
**0:44 **真的存在“女性主义男性”吗?
5:52 如何能够更加引人入胜地介绍《记忆的性别这本书》?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真实地深入农村?两个主题:女性劳动(Women’s Labor)和女性符号(Woman as Symbol)
《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人民出版社 2017年 ISBN9787010167817
7:30 如果我们将一个被双重边缘化的群体——农村妇女——作为考察的中心点,我们对中国革命会有什么样的理解?旧社会的女性是众所周知且被主流话语所承认——受压迫、不自由、多种权力被剥夺的。现代女性和“旧社会”以前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上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如何定义新旧社会,谁在定义新旧社会的女性?我们今天在争取的女性地位与权力,在历史中是否出现过?
10:36 贺萧认为本书的不足之处:
上世纪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废止缠足运动,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贺萧发现这个在今天已被界定为陋习的行为在中国已有几千的历史,更令她震惊的是人们对此的态度是如此私密和理所当然以至于有关缠足的文字记载几乎为零。
在采访过程中这些高龄女性谈论自己那段光辉的日子,当贺问道她们关于在特定时期遭遇的政治迫害时,她们则往往不作答,有种貌似被冒犯的意味。
12:42 对口述史进行“抢救”的重要性。
13:30 “《记忆的性别》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中国的过去的故事,也是一份对当下诸多令人不安问题的厚礼。”——朱爱岚(Ellen R. Judd),《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
导言部分:记忆所在之处、缺失的历史与研究计划。
1950年代《婚姻法》对于当时妇女解放的推动是巨大的:
20:22 第一章:“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性”。
“即使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颁布的最具指示性的法令,也必须再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被贯彻实施,由当地干部根据特定情境对法令做出阐释、修订、强调以及改变。”
24:59 1,“妇女回忆的事件跟男人回忆的事件有交叠重合”,进而帮助我们看清妇女劳动;2,国家面向妇女的特定政策。
28:50 第二章:家里没人。
31:38 可以诉说的苦难:“恓惶”是问题,“封建”是问题的根源,“解放”是解决方案。
“真缠脚”是有钱人家的专利。贫困家庭不裹脚的案例:1,早年丧母;2,没钱买裹脚布;3,基督教信仰摒弃缠足;4,20世纪20年代,地方政府发动反对缠足运动,对其予以处罚。40年代的陕西,女孩和妇女不仅只是在收获时节到田里劳动以弥补男劳力的不足,考虑到男人普遍都不在家,农事就成了女人的工作。
35:43 失去&征兵和男人的缺席。
37:47 第三章:寡妇。
39:41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出现于1968年,虽说早在1956年报纸上就已经出现过类似的说法了。土地改革掩盖了妇女纺纱和织布在维持家庭生计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41:08 第四章:积极分子。塑造劳动模范、塑造美德典范。中央执意在地方建立势力的决心,一定程度上通过支持妇女领导的发展体现。
表演:歌、舞、戏剧、会议。
“歌舞表演合法化了妇女们在公共场合的存在,将国家运动的词汇和姿态带到了音乐、动作、家庭关系、甚至是一个妇女的举手投足之中。”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空间场景,是经历过一个时代的冲突与改造的。
43:15 《婚姻法》
用文化工作组+信息站促进工作,但发现一个两难困境:中央和省级的党政机关在执行婚姻法最基本的规定时,无法得到地方上的配合。于是在后来工作中把工作重点从解决冲突改为结束冲突、家庭和睦。
1952年,省政府下派的一个婚姻工作组发现了一大堆没有得到正式许可的行为:买卖婚姻,未成年结婚,一夫多妻,收养童养媳,一妻二夫。
1950年末,陕西省一个老革命根据地——本该是全省意识形态最发达之地——发出的一份报告绝望地写道:“干部的保守落后封建思想不愿意或不敢将婚姻法大量宣传给群众,根源是:他们不了解有压迫就有反抗是革命的规律,反抗封建的束缚虐待是应该的;我们应站在解放妇女的立场上。”
45:40 和声:使国家效应进入家庭。
宣传工作既包含向公婆们抗议,从而为青年妇女们争取更大的自由,也包括劝说年轻的妻子们继续维持艰难的婚姻关系。
46:19 第五章:农民。
工分:一个有效的社会性别分析范畴
妇联努力消除合作社里对妇女劳动的两种态度:1,认为妇女没有能力从事任何有价值的劳动;2,可以给他们分配任何生产任务,并无需考虑他们作为妇女的特定需求。
52:27 第六章:接生员。
57:38 第七章:母亲。
“财政和政治上的需要使得妇女不得不每天到地里从事集体劳作,而与此同时她们的家庭责任却一直都在。未被命名,也得不到报酬。”
毛主席对于妇女重担的论述:
革命的语汇里没有家务劳动这种说法,“劳动”通常仅用来指田里劳动和集体副业生产,正如“工作”一词只用来指带薪资的劳动一样。家庭里所发生的不是劳动,而是家务活。
59:59 第八章:模范。
妇女劳动模范倡导改变社会性别的劳动分工,此举对男人和妇女都产生了影响。
1:02:44 第九章:劳动者。
食堂化、衣物缝纫化、托儿所化、婴儿接生医院化、面粉制作机器化
大食堂1960年关闭,1980年才包产到户。70年代人们在田里的劳动依然按照工分计算,集体化一直持续到80年代。
“如果我们不再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活跃的补充,而是将之放到历史的中心位置,那么我们有关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及更为普遍意义上的历史的故事会是什么情形呢?”
1:05:58 第十章:叙事者。
核心家庭的风靡和对老人的排斥
“这种现代性的中心是敛财的、野心勃勃的、消费的家庭单位。这些成年子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面临着周遭的繁荣将永远无法惠及他们的可能。”
本|期|参考|文|献
贺萧:固执的沉默—书写中国女性史 (Subborn Silences: Wri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