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的毛绒玩具业务在2024年上半年收入占比从1.5%激增至9.8%,增速接近10倍,远超其他业务板块,显示出消费者对毛绒玩具的强烈需求。
毛绒玩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的Steiff公司,创始人玛格丽特·史代夫制作的小象针垫成为了毛绒玩具的早期代表。
成年人对毛绒玩具的需求一部分源于童年时期对过渡性客体的需求延伸,另一部分则是因为毛绒玩具触发了人们对幼小生物的保护欲和互动欲。
过渡性客体理论由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指的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依赖的物品,如毛绒玩具,它们在儿童与母亲分离时提供安全感和安慰。
“可爱”能够激发人类大脑中的注意力功能和奖赏功能,直接引发购买行为,并且能够跨越文化、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策略。
米老鼠的形象变化反映了生物学中的“幼态持续”现象,即保留幼年时期的特征,如大眼睛、大脑袋,这些特征让人感到可爱并引发保护欲。
婴儿的可爱特征,如大脑门、大眼睛、小嘴巴,能够自动激发成人的积极反应,这是因为这些特征触发了人类的联诱触发特质,促使成人产生保护和抚养的行为。
“可爱”能够激发他人想要互动和交流的欲望,成为社交中的吸引力立场,使个体在社交中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反馈。
近期,泡泡玛特亮眼的财报中,毛绒玩具成为了增长尤其亮眼的板块,这让我们想要探究一下毛绒玩具当下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所以本期节目,我们把此前育儿主题的节目和情绪经济的节目做了融合,为大家来讲一讲毛绒经济,以及其背后“可爱”这个特质对人类的影响的意义。
本期主播:
活在裆下、老饕
本期内容:
01:36 消费行业漆黑夜空中耀眼的明星:泡泡玛特
05:00 泡泡玛特零售业务中毛绒玩具业务营收暴涨
08:09 Steiff公司的发展历程和毛绒玩具的起源
12:38 恒河猴实验
14:21 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性客体”理论
17:16 成年人对毛绒玩具也有需求的原因之一:幼时过渡性客体需求的延伸
19:58 原因之二:怜幼触发特质
23:33 米老鼠的进化史和生物进化中的“幼态持续”现象
27:03 成人对婴儿的“妈妈语”和教育机制
29:36 “可爱”激活成年人和奖赏与注意力相关的脑区,并触发共情
31:34 可爱的三个优势带来的启示之一:可爱经济是一种绝佳的商业模式
35:33 “可爱”是一种绝佳的社交策略
38:21 “可爱”所蕴含的柔软的智慧
泡泡玛特2024年半年报相关数据
1880年玛格丽特·史戴芙制作的小象针垫
本期音乐:
Desafinado(From 'Minions: The Rise of Gru' Soundtrack) --- Kali Uchis
本期推荐书籍及论文:
《人类吸猫小史》 艾比盖尔·塔克 著
《孩子如何学习》 艾莉森•高普尼克,安德鲁•梅尔佐夫,帕特里夏•库尔 著
《道德经》 老子 著
《What Makes a Teddy Bear Comforting? A Participatory Study Reveals the Prevalence of Sensory Characte)》 Anne-Sophie Tribot, Nathalie Blanc, Thierry Brassac, François Guilhaumon, Nicolas Casajus, Nicolas Mouquet 等,著
《A Biological Homage to Mickey Mouse)》 Stephen Jay Gould 著
本期文稿后续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虚实之间True Imagination
节目微博:虚实de老饕、虚实de活在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