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参与者可点击专辑页内主播名私信联系。 VOL. 23 荣巷 讲述者:@淡定从荣 记录者:@包子船长 摄影:@钱大爷 文字:@小唐同学 讲述语言:无锡话(城区口音)
现在我在梁溪路附近荣毅仁纪念馆所处的位置。今天我们荡马路到荣巷古镇来了,我带大家一起荡过去。
据我了解,荣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距今已经有五六百年了。这儿很多建筑群是明清时期的,我们可以过去看一看。
0分38秒 老荣巷商业一条街 我是土生土长的荣巷人。我们今天要走的就是一条荣巷的老街。这条街分为东街和西街。老街不是很长,大概五百米左右,街的两边都是各色各样的商店。
西街头第一家店就是大饼油条店。小时候要吃大饼油条总是来这儿买的。它的对面是一家杂货店,名字应该就是叫“百货店”吧。
老街也不是很宽。看过去大概只有两三米宽。原来两旁都是商店摊头的时候,街就显得更加窄。虽然现在看上去有点破破的,但是在八十年代初,这条街是非常热闹的,像集市一样。早上店面开门,街头都是把东西拿出来放在路边叫卖的小商小贩,可以称作是水泄不通。
街上再往前,印象中有剃头店,箍桶匠店,面粉店,大饼油条店,百货店,杂货店,水果摊头。我的爷爷也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茶馆店。父亲说,这家茶馆店,是租的别人的房子来经营的。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也就关掉了。
马上就走到东街头。这条街不是特别的长,但是店还是非常多的。我印象中这条街八十年代时的样子,也有点模糊了。记得这边顶头是一家药材店,里面中西药都有。街上人只要生病,就会来这儿配药。
药材店对面就是邮局。我记得八十年代初,两个伯伯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江西,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寄钱回来给奶奶用,那时候生活费大概只有五块十块左右。他们每次寄来的都是一个汇款单。我要拿着相关证件来邮局,才能拿到这个钱。
10分57秒 荣氏家族精神传承 荣巷主要出了两位名人。其中之一是民族资本家荣德生。这儿是他的老家。后来他在振新路开办面粉厂,棉纱厂。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儿子,曾经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他也被称为“红色资本家”。现在荣氏家族的后代也很厉害,在世界各地经营企业。
荣这个姓,在荣巷这一带很常见。我也为自己姓荣感到蛮自豪的。荣姓的孩子凡是学业有成,都可以向家族里申请一笔助学基金。这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鼓励荣氏家族的子孙后代勤学奋进的手段。荣氏家族凡是生病的,有困难的,也可以向家族申请补助。这也是荣氏家族精神的一种传承了。现在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荣巷历史街区,我们成立了荣氏家族研究会。大家可以进来参观。荣巷的历史,荣氏家族的一些故事,都在里面有所展示。
12分37秒 街头老树 走到前面那儿有一颗枣子树。印象中我小时候就有。那时候是没有什么东西吃的。但是小孩子嘛,都比较馋,所以我们就经常过来偷偷打枣吃。这颗枣子树也有点年岁了。时间比较长了,现在上面也结满了枣子。
再往前走就是我家的老屋了。我家其实很好认。整条荣巷街上只有一棵石榴树。而这棵石榴树就是我家的标志。这棵石榴树据说当年我奶奶做童养媳的时候就有了。现在能看到的其实已经都是这棵石榴树的分支了,主干部分其实已经死了。
西边也有棵枣树。这棵没有那边的好吃。我们小时候也是比较的。这棵树旁边有一个粮站,当年都是凭粮票到这儿来买米买油的。这个粮站现在也是废弃了。印象中这个粮站里面有一只大电话机。八十年代的时候每次要和城里的阿姨通电话的时候,就要来这儿打电话。这只电话机还是那种摇着拨号的。
20分10秒 晴雨操场 父亲说原来船是开不到西浜头的,只能停在岸边,所以那附近慢慢就成了个码头。几个石墩就是码头的标记。对岸就是原来的荣巷小学。建造这个小学也是荣德生做的善事之一。荣巷小学后来基本都被拆掉,只剩下晴雨操场还保存着。为什么要叫晴雨操场呢?是因为下雨天的时候,学生就在这里做室内广播操。现在这儿也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解放前有一些参加地下革命工作的人,他们有一个秘密支部就设在这里。
欢迎大家有空可以来荣巷古镇转转走走,今天我们就荡到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