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林子人
上个周末,似乎整个社交网络都在热议陈朗博士缅怀亡夫徐晓宏的那篇悼文。徐晓宏生前是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他于2023年12月12日在美国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时年45岁。在关于他的最早一篇讣告中,我们得知徐晓宏是一位“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中国研究领域极具天赋的学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2000年以后出国求学一代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热心公共事务、关切国家前途命运的公共知识分子。
那篇讣告提及陈朗的段落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贤妻形象:她为了徐晓宏的学术追求,放弃了香港理工大学的终身轨教职,过去两年在照顾丈夫和年幼女儿的同时,还在攻读临床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悼文作者写道,“我们敬佩和感谢陈朗为晓宏和家庭做出的巨大奉献与牺牲。”
然而当陈朗自己动笔撰写她眼中的徐晓宏和家庭,我们终于看到一个自身也极富才华的妻子在所谓的“巨大奉献与牺牲”中,种种难以与外人道的感受:在丈夫取得职业成就时内心痛苦的尖叫——当丈夫沉浸于学术研究和宏大概念时,自己却要直面家务琐事,尽管她也和丈夫一样,热爱哲学和理论;在丈夫以女性主义者的身份自诩的时候,对男性难以“知行合一”的无可奈何;在目睹丈夫为论文被拒而痛苦的时候,对现行学术体制的失望……
这篇悼文之所以迅速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或许是因为从女性视角剥下浪漫爱的面纱、公开剖析婚姻幽微之处的文本还是太少了。而在女性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当下,这篇悼文也切中了许多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对异性恋婚姻的怀疑甚至恐惧。陈朗的故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婚姻就是一个要求女性隐忍、奉献、牺牲的制度,即使一位家境优渥、才华横溢的女性也不免要忍受这些。
对于这篇悼文引发的巨大关注,陈朗又发表了一篇补充说明。她是这样回应那些觉得她“怨”的读者的:“那些觉得我‘怨’的读者(不管是同情我还是批判我),其实都低估了我作为一个独立自我的立场。晓宏从来都不应该是属于我的,正如我也不属于他。在爱之前,我们必须先成为自己。”
我个人向来认为,他人的生活冷暖自知,外人是很难置喙的。但这篇悼文和它引发的种种争论已超出了个人经历的范畴,衍生出了不少具有公共性的话题。因此,本期编辑部聊天室,我们就聊聊陈朗的悼文。 【本期嘉宾】
董子琪 潘文捷 徐鲁青 尹清露
【音频&文字版整理】
孙杨 黄东婕(实习记者)
【时间线】
06:09事业与家庭的两难背后:贪婪的工作和劳动异化
08:16爱与怨的交织,同等强烈也同等真实
10:15我们都是爱里的学生,别被套嵌女性主义的模子
12:10女性笔下的悼文?一场难得的公共演说
13:43被允许的两种例外情况
14:57苏轼和归有光,对每一任妻子都深情
16:57结构与个人之辨:学术体制的高度竞争性
18:54五四婚姻与许广平的困境:“我从你身上学到什么”是一种进步女性的迷思
20:31女生才关心智性恋?
21:05当代婚姻:平等的起始点与瞬间倾倒的天平
22:49“这是个结构性问题”
26:14摇摇欲坠的棋盘,墓碑上的论文二维码
30:47不婚不育,是激进还是保守
33:45被误解的表达者:女性个人经验的公共叙述
34:43婚姻是一纸不完全契约
37:05被臆测的女作家:文学中的私生活
38:16 “Taylor Swift之年”,唱出自己的具体经验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理论、文章和书籍】
·陈朗《请君重作醉歌行》《我的几点说明》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女性与权力》
·伍尔夫的日记《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伊沛霞《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孔慧怡《五四婚姻》
·法国文学家、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歇尔·图尼埃《亚当家族》
·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弗雷泽《食人资本主义》
·费代里奇《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卡特林《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聂辉华《一切皆契约》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Violin Concerto in F major, RV 293 'Autumn' - Complete Concerto
Sonatina No. 1 in C Major - III. Vivace
The Fairy Queen, Z. 629 - If Love's a Sweet Passion (For Recorders - Papa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