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儒法之争,中国思想的历史脉络 EP7

儒法之争,中国思想的历史脉络 EP7

2022/3/24
logo of podcast 自由意志,有趣灵魂

自由意志,有趣灵魂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内容摘要:

00:00 - 15:18 以法入礼 装神弄鬼的谶纬之学吓不住皇上

董仲舒,被称为新儒家,主要特征是和秦制兼容,不能反对秦制。为了制约皇权,引入谶纬之学。

图谶,来自战国的阴阳家,强调天人感应。

谶纬之学对皇权没有效果。到了东汉末年,统治者已经对谶纬很不满意,因为他们容易成为农民起义的工具。

到了北朝和隋朝,统治者严禁谶纬,焚烧图谶纬书。图谶纬书基本被灭绝,现在不太看得到。

儒家的礼在汉代发生很大变化。 儒家的礼一方面强调长幼尊卑,一方面强调温情脉脉,针对的都是小共同体。 礼是礼遇,礼待,礼贤下士。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对诸侯说的。礼不能跨层,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

《周官》在西汉末年被推崇,改称《周礼》,放到了三礼的第一位。但是他强调中央集权,是秦制的东西,和「礼」完全没有关系。

15:26 - 27:59 变儒为吏 皇上眼里政务官都是他的狗腿子

秦汉时代,儒和吏的矛盾很突出。吏,国家的雇员,为国家办事,贯彻统治者的意志。 儒,从道不从君,专门讲道理。恒言君之恶者谓之忠。

秦始皇时代没有儒的生存空间,只有吏,以吏为师。汉武帝倡导儒,但一直到东汉末年,儒的地位都很低。

科举制,通过把儒变为吏的方式将儒的地位提高。科举制的整套说法是儒家的,但是科举的设计制度理念是法家的。科举完全不考虑人的道德因素,每个人直接面对朝廷,由皇帝直接挑人。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科举要切断「乡举里选」造成的人际关系,选拔聪明人。聪明人能写出无用的好文章,而这是有客观标准的,可以客观考核。所以后期科举越来越偏向八股文,聪明人写无用的好文章。

朱熹狂批科举,科举不如九品中正,九品中正不如察举征辟,察举征辟不如乡举里选。科举最糟糕的就是「尚德之举不复见矣」

西方现代的文官制度借鉴于科举,完全是无稽之谈。现代的政治制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靠选举;行政工作的专业性,具体做事靠专家。前者是政务官,靠选举产生。后者是公务员,职业官僚,通过考试选出。

科举制和现代的制度完全是对立的,科举制考出来的官都是应该选出来的官,是政务官。专制体制下,没有政务官。在皇帝看来,所有政务官都是替他做事的。

科举产生后,有了官吏之别。官是考出来的,吏的来源很复杂,没有一套体系产生吏,靠官员自己去找。吏的地位很低下。

28:07 - 40:30 儒家情绪 皇帝打着大公的旗号搞大私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者,强调所有人的行为要符合天理。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们有自由发挥的合理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秦制下,最大的问题是皇帝太自由,权力不受约束。老百姓太不自由,被严加管束。

宋明理学的结果背离了初衷。只从形而上的角度讲这个道理,而没有在制度层面解决人民的权利(rights)和皇帝的权力(power)的矛盾。要让所有人都存天理,守规矩,但是只能限制住人民,而限制不了皇上。要给所有人自由,但是人民得到自由很困难,统治者却为所欲为。

程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 。但无法消灭皇帝的人欲。结果,皇帝的穷奢极欲是天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人欲。

阳明之学:百姓日用即是理。对官员的腐败有很大作用,他们可以忽视理的作用。

尺蠖效应:政策一下左,一下右,忽松忽紧。政策放开,有利于上层,不利于下层。政策收紧,也是有利于上层,不利于下层。

明末,黄宗羲对陆王和程朱都提出批评,指出问题就是秦制造成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三代是公天下,人人得而自私也,人人得而自利也,有圣人焉。圣人推而为君。秦以后,使天下人不得自私,不得自利。而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打着大公的旗号搞大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