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EP191 香港的「依法治国」和司法抗争 | 在夹缝中抵抗

EP191 香港的「依法治国」和司法抗争 | 在夹缝中抵抗

2024/12/7
logo of podcast 芝士份子 Cheesy Intellectuals

芝士份子 Cheesy Intellectuals

People
陈沛文
黄麒达
Topics
黄麒达:本书探讨了香港在英殖民时期和回归中国后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司法抗争。作者批判了“有法律就等于法治”的误区,并以纳粹法学家施米特的“双重国家”理论为例,指出在紧急状态下,法律可以被暂时搁置,但这赋予了权力机构巨大的权力,可能导致法治的破坏。他还分析了香港司法系统面临的“夺舍”现象,即司法系统表面上存在,但其运作已不受控,缺乏独立性。此外,他还探讨了香港国安案件中陪审团制度的缺失,以及法官在不公正的司法体系中面临的困境,是去是留的艰难抉择。最后,作者分析了香港的“三权合作”现象,以及司法独立与新闻自由的密切关系,并介绍了两种司法抵抗模式:超合作运动和论述及意识抗争。 陈沛文:本书以清晰的框架,结合国际案例,探讨香港司法抗争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并呼吁以更宏观的视野看待香港问题,避免将其视为例外。本书并非激进派的泄愤之作,而是以朴实的事实呈现,并探讨在严峻现实下可以采取的行动。 陈沛文:本书以清晰的框架,结合国际案例,探讨香港司法抗争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并呼吁以更宏观的视野看待香港问题,避免将其视为例外。本书并非激进派的泄愤之作,而是以朴实的事实呈现,并探讨在严峻现实下可以采取的行动。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香港的司法体系在回归中国后逐渐失去了独立性?

香港回归后,司法体系逐渐失去独立性,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引入了国安法,取消了陪审团制度,并由指定的法官审理案件,导致司法体系服务于行政权力,形成了三权合作而非分立的局面。

纳粹法学家的双重国家理论如何影响了对法治的理解?

纳粹法学家的双重国家理论指出,在例外状态下,国家可以将平时的法律规范暂时悬置,由主权者决定何时恢复。这一理论被用来解释中国在处理香港问题时的法律状态,即在紧急情况下,法律可以被悬空,导致法治的实际缺失。

香港的司法抵抗运动有哪些主要模式?

香港的司法抵抗运动主要有两种模式:超合作运动和论述及意识抗争。超合作运动通过法律系统的各个环节,如律师、学校等,用正规方法逼迫法官交代法律依据,进行法律改革。论述及意识抗争则是在法庭上充分利用申辩时间,进行慷慨的论述和意识形态说明,即使不关心能否胜诉,也要传达抗争理由。

为什么新闻自由对司法独立至关重要?

新闻自由对司法独立至关重要,因为司法部门有许多不便公开的事情,需要新闻媒体来曝光。如果新闻不自由,媒体不敢报道大是大非的事情,法庭就会孤立无援,司法独立难以运作。

作者如何看待香港的司法现状及其未来?

作者认为香港的司法现状相当令人悲观,司法独立已不复存在,司法体系服务于行政权力。但他也指出,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和宏观视野,可以看到即使在绝望状态下,律师和NGO仍能发挥创意进行抵抗,未来仍有可能性。

Chapters
本章探讨了“有法律就有法治吗”的迷思,引用纳粹法学家施米特的“双重国家”理论,指出法律的存在并不等同于法治,法治具有程度之分。同时,本章也探讨了香港法治的现状以及其历史演变。
  • 纳粹法学家施米特的“双重国家”理论
  • 法治具有程度之分,并非非黑即白
  • 香港法治的现状及历史演变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集圖書:黎恩灏《在夹缝中抵抗》🧀本集成員:黄麒达、陈沛文

🧀内容纲要:

  • 有法律就有法治吗:从纳粹法学家的「双重国家」论说起
  • 僵尸夺舍和架空陪审团
  • 批英也批中:能否说服更多中间派读者?
  • 当司法体系已然不公,法官是去是留?
  • 当「三权分立」变成「三权合作」
  • 两种司法抵抗路线:超合作运动丶论述及意识抗争
  • 比较视野何以珍贵:谦卑地放下「香港例外」角度

🧀 更多互动

🧀 慰劳鼓勵

#芝士份子#EP191#在夹缝中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