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鮑鮑報報EP29】柔縉表示:每個人身上都承載著一個時代

【鮑鮑報報EP29】柔縉表示:每個人身上都承載著一個時代

2024/9/29
logo of podcast 大衛鮑魚在火星

大衛鮑魚在火星

People
大鲍鱼
Topics
大鮑魚從自身經歷談起,批判了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中立」迷思,認為這種態度對台灣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他認為在網路時代,意見分歧加劇,「中立」更難以維繫,反而阻礙社會進步。 接著,大鮑魚以陳柔縉的著作為核心,探討台灣史觀的演變。他指出,在威權時期,台灣史的書寫受到壓制,直到解嚴後才蓬勃發展。他回顧了台灣史研究的幾個重要階段,從早期台獨運動領袖在海外的抵抗性書寫,到本土史觀的興起,以及學者們對台灣史觀的持續探索,例如「台灣導史」、「同心圓史觀」等。他認為,這些努力都與台灣人民對共同體認同的追求緊密相關。 大鮑魚進一步分析陳柔縉作品的獨特之處。他認為,陳柔縉的著作不僅關注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更重要的是,她關注平凡人的生活、情感和經驗,透過這些微觀的敘事,建構出更完整、更立體的台灣歷史圖像。他以《總統的親戚》、《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宮前町九十番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等作品為例,闡述陳柔縉如何運用記者敏銳的觀察力、扎實的考據能力和精煉的文筆,將歷史事件與個人故事巧妙結合,展現出她獨特的「柔縉史筆」。 大鮑魚認為,陳柔縉的著作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歷史不只是大人物的歷史,更是所有平凡人的歷史。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構成歷史的一部分,而「故事」是連結歷史與當代的重要媒介。他強調,在一個意見紛雜的時代,「故事」比「意見」更能促進理解和凝聚,讓社會成員產生共鳴,進而建構更緊密的共同體。 最後,大鮑魚總結陳柔縉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並呼應節目主題,鼓勵聽眾積極參與歷史敘事,為自身所處的時代留下屬於自己的故事。

Deep Dive

Chapters
本集分享了大卫鲍鱼受邀参加民进党台北市党部主办的文化讲座的经历,并由此引发了他对自身世代在台湾发展中的贡献与不足的反思,特别是对于“中立”态度的批判。
  • 受邀参加民进党台北市党部主办的台湾文化系列讲座
  • 反思自身世代对台湾的贡献与不足
  • 批判“中立”态度对台湾发展的负面影响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喽大家好我是大鲍鱼欢迎收听这个礼拜的大鲍鱼大火星那这礼拜今年的单元呢是包包抱包的单元哦那今天呢想和大家聊聊的是在 9 月 28 号这一天哦包包受到了麦田出版社的邀请哦

然后去参加了由民进党台北市党部所主办的台湾上青台湾文化系列讲座这个活动啊那当时麦田那边的窗口于小姐呢她和我这边联络的时候呢是说希望呢能够借由这样一个文化系列讲座的机会哦那

让我来聊一聊关于陈柔静老师的一些著作先讲个题外话吧因为刚刚有提到这一个台湾上新台湾文化系列讲座是由民进党台北市党部所主办的嘛那一开始麦田这边来问的时候其实是真的是说希望可以从一个让更多读者了解柔静老师的

作品的这样的一个出发点来策划这个活动那问我有没有兴趣那老实说啦只要和柔静老师有关的任何活动基本上我自己这边的态度都是义不容辞即使我觉得我并不是那个最合适可以把这个题目讲得最好的那个人但是只要相关单位有需求然后又和柔静老师有关我这边呢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那这个原因呃

反正之前在节目里面多多少少也说过了在这边就不多说那麦田这边联络的于小姐其他那时候也很客气她看到我二话不说答应那她也还是很谨慎的提醒我说不过这个活动是民进党台北市党部办的如果老师会有这方面的顾虑的话可能也是可以要考量一下那个时候我给她回复大概就是说我对于这样的一个主办活动背景我完全不介意

我不介意参加民进党的活动嘛然后甚至我也不介意被画上什么绿色的色彩哦

甚至我也很乐意参加类似的活动但是反过来假设不是绿色是蓝色或白色的话那我可能就只能玩具其实我也不知道在节目里面讲这个好不好但是我不知道的这可能跟今天的题目好像没关但是会有关的一个题外话吧就是我最近可能年纪到了吧所以我觉得三不五时我就会忍不住的去思考我

我这个世代人对这一座岛屿的功与过当然我这个世代的人其实现在都还是属于中壮年的年纪虽然说是中年大叔虽然说是阿伯但某种意义上在社会上面也都还算是当打之年所以对于这个世代的功过的定位现在来讲其实还是有点太早了

但是回顾我们这个世代可能出社会到现在前 20 年这样的打拼吧我觉得确实有他的贡献但也留下了一些我觉得很不好的影响啊

那其中有个最重要的影响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个世代的人很喜欢标举自己是中立的态度或者说中立的色彩那当然了这个一定有他自己背后的历史背景但这边并没有什么机会也并不想去多谈这样的

背景是什么但我是真的越来越觉得这种以中立为标榜的态度其实是对整个台湾在发展上面我觉得算是一定程度的负面的影响吧

尤其后来又进入了一个以网络为主要的媒介然后意见分歧的年代里面这样一种中立的标榜或者说把中立这件事情拉到很高我觉得其实整体来讲并不是一个太好的发展

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我越来越不喜欢那样的态度假装自己没有立场这件事情就算在历史学的领域好了都是一个与其说是一个虚假的宣誓倒不如说是一个有点难笑的乏味的笑话了好

好,这个真的扯得有一点点远了反正呢,最后呢我当然就是答应了麦田这边然后在 9 月 28 号的下午在左专有书进行一个跟陈如静老师著作有关的活动那当时麦田这边也有问包包说可不可以想一个题目或什么的那个时候我就想到说那我的题目就叫做柔静表示

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一个时代我相信如果你对陈如静老师书有一些大致的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这个标题的名称其实是来自于结合柔静老师的两本著作

但对于不太会想标题的包包来说我自己是还蛮满意这个标题的因为我觉得一方面它反映了柔静老师的性格然后另外一方面它也体现了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

去了解柔静老师的书去阅读柔静老师的书最重要的核心和关键那因为这个活动它是民进党所主办的所以它一定的程度上面我觉得我不会把它单纯的当作是去

一个文本的分析或一个文学家的生平和著作的回顾因为它是一个政党主办的所以我认为我还是比较想要把罗进老师的书的它的价值和意义放在一个公共事务的领域去理解

尤其是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重新去阅读柔静老师的作品或者我们今天要用什么样子的角度去切入去理解柔静老师的作品我觉得那一个公共事物的特性公共事物的视角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在今天重读陈柔静我认为要回到陈柔静和他的时代这样一个历史的视角去谈起陈柔静的著作是出现在什么样子的时代呢这也是我今天在这个演讲里面一开始就问了一个问题就是有台湾就一定有台湾史吗

这个问题我相信对很多年轻朋友事实上不是我相信而是因为我也接触到许多的年轻朋友当我去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会不太能理解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有台湾就有台湾史这是一个几乎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特别是现在这一辈的年轻朋友们他们都已经活在一个台湾史

被写入教科书然后成为他们考试题目这样一个可以说是常态化教育内容的年代里面但是有台湾并不一定有台湾史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台湾一直存在但台湾史从来没有存在

那这边当然我相信如果你是跟我年纪差不多会有一定的这种政治或公共事务甚至对台湾整个政治发展有一定敏感度的朋友大概就可以了解我想要表达的

我在这边所谓的台湾史是一个以台湾主体出发以台湾自身为中心的历史的书写历史的记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台湾成为了一个区域成为了一个中国史论述下的附庸虽然历史有被书写但那个书写的东西并不是台湾史而

而是在整個中國史的框架底下順道一提提到台灣而已今天在演講的場合裡面對今天參加演講的朋友很不好意思

因为自然我在现场也是这样讲看起来除了少数一些听众以外好像都有一点点年纪那我在现场也有问没有听过不编本三个字的举手当然这个不编本就是教育不编的历史课本这样一个不编本确实还是有一两位年轻的朋友举手可是如果你是经历过那一个由教育部统一编辑历史课本的年代你就会很了解我刚刚所说的

有台湾并不一定有台湾史这样的一个概念而面对那样一个来自于国家权力所灌输的历史想象那样一个没有台湾史的年代底下老实说包包越来越相信在所有的

場域裡面作用力永遠都等於反作用力那個沒有台灣史的年代同時也是社會努力在尋找台灣史的年代而那個社會努力在尋找台灣史的動能其實是和整個島嶼上面的人們在思考共同體的認同

思考这个共同体的定位思考这个共同体的未来是紧密的结合和绑在一起的当我们今天去谈台湾史我这边就引用中央研究院徐写基老师的文章徐写基老师在那一篇台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里面他把台湾史成为正式学门的时间定在 1993 年也就是中研院台史所筹备处成立的那一年经过大概十年左右的

酝酿中研院台识所成立然后也差不多前后同时间许多的台识所和台文所也在大学纷纷的成立徐雪基老师在那篇文章里面也很明确的就指出了台湾史研究成为可能甚至成为主流是来自于外部情势的变化

他举了许许多多外部情势变化的事件那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那个 1987 年的解研带来一个认同台湾本土的时代的气氛然后把过去的只谈清岭时期的内地化在日据时期的抗日史观以及战后国民党的党史观逐渐变成了以认识相图认识台湾的共同意识为核心的历史

這樣一個過程在我看來就是從沒有台灣史到有台灣史

或说从台湾区域史到台湾史这样一个转变的关键历程但当然我们今天要谈台湾史还是可以把那个首先稍微往前推如果我们不是看一个政治学门的台湾史的概念而单纯是从台湾主体性思考的概念来谈台湾史的话我们当然可以把时间往前推

更早比如说在 1962 年的史明的台湾人四百年史那这本书它是 1962 年史明在日本写成的所以一开始只有日文版然后 1968 年的时候翻译成了汉文除了史明以外同时其还有王玉德的台湾苦闷的历史那一样也是在 1964 年的时候出版日文版然后 1970 年的时候出现了

汉文版的翻译那这个我们都可以视为说是第一代的台独的运动领袖然后他们那个时候被放逐到海外然后在海外利用书写台湾史来进行一种抵抗威权的方式所以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写作的背景确实也不见得是符合今天正式的学术的需求但是在很大的一个层次上面来说至少他们去呈现了

以台湾为主体出发的历史写作

可以有的样貌或者说他们种下的一个种子当然整个转变的关键也就真的很像徐学教授所回顾的真的是在 1987 年的前后那一个整个社会反抗威胁的力量大爆发的年代里面台湾史也随着这个气氛而获得了解放所以像包包自己成长的那个年代在 1990 年的时候呃

我自己最深刻的一本可以算是我第一本阅读所谓台湾史的书应该就是在当年其实好像还获得开卷还是什么好书奖的李晓峰老师的《228 消失的台湾精英》或者说其实今天在演讲的时候没有提到其实我觉得在场比较多的朋友好像应该都有阅读这一本在他们求学的时期就是 1997 年的周杨老师的《台湾历史图说》

那 1997 年版的台湾历史图说那时候只有 179 页那这样一本 179 页的台湾历史图说到 2009 年真定版的时候就扩充到了 311 页这样一个页数的成长我觉得也就反映了从 97 年到 2009 年这一段时间台湾是研究的某一种蓬勃的气象啊

除了这些以外 1999 年的时候李晓峰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其实我觉得今天对我来讲不管是在写作也好或者说无聊的时候拿来翻一翻也好都会很有收获的就是台湾史一百件大事然后从战前到战后这样子两本著作那这一系列著作其实都是反映了

一个时代对于台湾的定位对于台湾的历史是什么一个全新的思考所以真的要谈它可以谈到很多学术的东西比如说像曹永和院士的那个台湾导史为什么要用

导这个概念去凸显台湾的历史这也就涉及到其实今天好像也变成了一个常态性的一个概念就是把台湾的地图横放这样一个概念那为什么把台湾的地图横放就是一旦你把台湾的地图横放

你就会发现你过去对台湾的理解那个空间的想象其实是片面的是偏颇的甚至某种程度上面是错误的台湾可能是跟一系列的那一些海洋的岛屿那些南岛屿系的或东亚岛湖的这些国家的发展更紧密的连接

那在 90 年代除了川文老师所提出来的台湾导史或延伸出来这样一个海洋台湾的概念以外当时更重要的一定是杜正胜院士所提出来的同心圆史观就是以台湾为中心然后逐渐一圈一圈的去扩充去了解世界

那类似像同心圆史观这样的讨论如果你跟包包的年纪差不多前后世代的话我相信你大概都并不陌生因为三不五时特别是每一年的这种教科书或课纲的改定在当时好像都会把这个同心圆史观拿出来炒一遍

但是我后来跟一些年轻朋友们在聊天的时候我就发现说对于现代的年轻朋友来讲他们其实不是很能够理解同性缘史观的争议在哪里因为这是一件很直观的事情你一定是先了解自己再去了解自己的周遭然后再去从自己的周遭扩充到去了解整个世界整个去思考起来它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一个说法甚至它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常识一样

这样一个今天年轻朋友们听起来像是尝试不知道有什么好争议的东西在当时会成为一个争议也正说明了台湾要有台湾史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的价值观的所面临的挑战以及

当时台湾史出现是多么珍贵多么值得珍惜的一件事情我常常和年轻的朋友说在我们那个年代要理解台湾史当然比我们前几代人好很多了因为刚刚提到台湾人四百年史啊

王玉德的台湾苦闷的历史都在一经的时期是禁书并不好取得更不要说能够自由的阅读但是即使是在我们成长的那个 90 年代的背景底下许许多多的知识因为还在出土

还在被论述还在被梳理还在被爬梳所以那个阅读本身它还是带着一点点我自己去形容是一点点在那个禁忌的延长线上面带有一点点禁忌的余温或者一些残存的重量所以当在那个阅读过程里面

它不是写在教科书的东西它是一定要你自己去花时间才能够找来阅读的然后甚至你周围的人可能也对这些东西没有兴趣但这样的一个有点孤独的有一点点禁忌的这样的一种阅读的过程这样所获得的知识这样所认识的台湾的历史的种种其实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重量的就像我刚刚说的

那个时候阅读二八小时的台湾基因的时候那个震撼跟今天你在课本上面去阅读一个可能只是拿来考试的这样一个二二八的描述我觉得那个重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个也是我有时候和年轻朋友在聊台湾史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点点哀伤的事情就这些历史的知识在今天都不难获得了

然后对年轻朋友来说他们其实也已经是如数家珍因为要考试的关系但那个重量感似乎好像消失了而这其实是一件我觉得不正确的事我觉得台湾的历史从来都是一个在烈火之中努力被铸造被锻炼的产物

他还没有那个从容的余裕只是当做一种知性的理解那回过头来说为什么刚刚这一系列的讨论很重要在这个发掘台湾历史的过程当中似乎好像少了一点什么那个

那个欠缺的拼图正好是陈柔静老师的书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在那样一个可以说台湾史刚刚浮出水面的那个年代里面当然先讲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大事件大的框架

大的架构以及跟这些事件和框架有关的所谓的重要的历史人物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是任何一个历史在行述的过程当中一开始的必然

但接下来问题是当这样一个框架或这样一个事件的叙述逐渐定型的时候接下来很可能要补充的是除了跟这些大事件大框架有关的所谓的这些知名人物之外真的生活在这一个岛屿上面的你我这样平凡人我们所经历的过去

我一直很喜欢罗大佑的一首歌叫做耶稣的另一个名字那是他早期的加拿大专辑里面的一首歌那我记得我之前在节目里面在谈邪教的那一集的时候有谈到这首歌那这个歌词非常的优美那我这边引用他前面几句话好了耶稣有另一个名字叫做你也叫做我我们都有他的圣灵还有魔鬼的本性

撒旦有另一个名字叫做你也叫做我他在梦中将我惊醒笑我平凡的人性那我要谈的是老实说我觉得历史那一个谈大事件大框架大人物的历史他其实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你也叫做我平凡的人他的选择他的判断他的善良他的邪恶

他们人生共同经历的喜怒哀乐都会是构成这个历史重要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也因为有了这些反人才有了刚刚那些大事件大框架和大人物而这个也是我觉得陈柔静的著作最重要的关键和价值那今天如果你去看陈柔静相关的这些生平的介绍你就会知道他其实是

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出身然後他擔任記者後來才轉為這樣一個以歷史為題材寫作的作家那如果你去看跟羅進老師有關的各種訪問裡面他都會非常客氣的說他人生其實就在不斷的機緣和意外之下從法律系變記者變成作家都是偶然都是意外我覺得這個當然老師可能客氣因為我真的覺得每一個轉變

都不可能没有付出都不可能没有经历过一些辛苦但话说回来我觉得这样一个记者的背景其实是柔静老师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

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要谈罗进老师的书可能要去谈的是他 1999 年的第一本书总统的亲戚揭开台湾权贵家族的期待与裙带的关系那这本书其实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绝版的状态然后后来麦田呢重新把这本书给出版

当你现在去看新版本的总统的亲戚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你就会非常佩服作为记者陈柔金的调查功力因为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它就是一个连连看的游戏把各个台湾的权贵家族在那个没有什么网路没有 Google 的年代里面透过大量资料的收集然后把这些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给勾勒出来

那这个书里面有许许多多这种大家族的关系图我觉得那个关系图就反映了一个记者他的调查的能力而这样一个调查的能力后来就反映在他对历史文件的考据上面对历史文件的运用上不过我要特别谈到的是当你们在谈总统的亲戚证本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就是陈欧静老师那个从记者出身非常精炼的带有霸道

报道意味的但同时又兼具某种内敛的文采的书写也已经逐渐地在书中展现出它的魅力当你去看总统的亲戚这本书的时候你一定会赞叹那些复杂的关系图

但包在那边会特别的推荐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下柔静老师去说明这些关系图或解释这些关系图的文字勾勒家族史的学者或者作品很多但要像柔静老师这么精炼但精炼的同时依旧保留了某种文学的阅读的节奏或阅读的特性的文字

其实是非常难得的而这样一种难得的文字特性以及刚所说的那一个调查的能力也就反映在后来罗进老师一系列的书写上面那不同于总统的亲戚谈的是人跟人之间复杂的这一种家族关系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

他把焦点从人移转到的物这件事情上面所以如果你去看他的目录里面的话他会去谈什么巧克力啊牛肉啊自来水啊钢琴咖啡店借由这些器物去讨论台湾人在日本时期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明的感受

换句话说如果用学术的角度来讲这本书谈的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可是我觉得这本书它并不只是在谈物而已老实说我觉得它是一个由人到物再由物到人的一个过程比如我在谈这本书的时候我今天用的那个标题叫做台湾西方文明爱的初体验

對我今天在開玩笑講啊這是這個演講準備的過程當中的某個職業傷害喔因為我很想去強調愛的初體驗這個概念那如果你跟我年紀一樣你馬上想到這一定是張震悅的歌嘛所以我也就很無聊的點開張震悅的這首愛的初體驗然後好恐怖喔從點開那一天到現在已經四五天經過了我腦中還是一直都是浮現的那個旋律好這真的是一個無聊的題外話

为什么要来谈爱的出点是我认为罗静老师在里面谈的并不只是说物的引进的过程或是人怎么去接触运用这些物我觉得他更重要谈的是那个情感人怎么样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产生情感

调整情感而这样一种情感的抒发我觉得也就让历史那个可以跳脱时空的那个普遍的连结发挥了效力我相信当时在阅读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或你今天去阅读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的读者你在这个阅读的过程当中真正吸引你的

并不是那一些知识或者说某一种猎奇的古代人怎么样甚至不只是趣味而已而是透过这样一种情感的书写情感的彰显虽然说它是在文字的好像比较第二层的这样一个层次底下透过这些情感的书写情感的捕捉情感的表达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就像一面镜子

讓你在過去當中看到現在的自己發揮了某一種時光隧道的功能時光隧道的效果把這座島嶼上面的人不管是過去和現在不同的背景的人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在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因为这本书当时也是获得许许多多的奖项和好评所以相对来讲我觉得同时写另外一本书可能受到的赞赏相对来讲我觉得比较弱但我觉得其实也是很重要一本书就是《宫前丁九十番地》这本在 2006 年出版由张超英口述陈柔静老师所写的传记那这边就不去细谈《宫前丁九十番地》这本传记的内容但我觉得它真的非常精彩

那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像麦田最近也让他重新的再版那么在书中呢陈文静老师就写到下面这段话他说我们受惑于位子误以为位子高的才是功劳大的他们说的话才值得一听历史是他们创造的他们的身影才值得留在历史张先生让我恍然大悟自己错乱的什么是大

什么是小我无意把张先生捧成大人物但他绝非小人物他那种要尽一己之力不昧当道让台湾更好的纯粹念头和不谋权位的纯情行动值得大家体会与学习那一个到底在历史书写当中什么是大什么是小的错乱也就反映了我觉得是柔静老师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本书

就是 2009 年的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我觉得这完全的就是呼应了他为张超英先生所写的传记里面的那个感受和体会历史不只是大人物而已历史是属于你我这样的平凡人的每一个平凡人的

体验每一个平凡人的经验变成故事之后都可以是整个共同体历史叙述当中不可缺的一环在书中柔静老师就有特别提到她透过大量的报纸新闻来撰写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这本书那为什么要从报纸新闻出发是因为那里才有像小说一般像电影一般生动的描述

有人影有时间地点与声音动作感情换句话说那里才有故事而以故事出发的历史才有办法发挥最大的共鸣才有办法穿越时空

才有办法带来连结情境和故事才是历史趣味的核心柔静老师在书中写下了这句话同时她也提醒了读者历史的特征从细微处看更有味道我觉得从刚刚的西方文明初体验到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某种意义上面就确立了

柔静老师的书他独特的风格用我自己的讲法就是一种柔静识笔的确立一旦确立了这样的笔法你就会看到他在许多书里面都不断地不断地用各种课题去演练去诉说台湾过去的故事让人们去理解

去感受台湾的历史比如说像 2007 年的喜事台湾或者说像 2012 年的旧日时光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例子那我自己其实很推崇的就是如果你有时间想要翻翻罗金老师书的话其实可以去翻翻罗金老师的旧日时光这本书里面有一篇叫做林献堂的纽约我的纽约那

那来谈的就是林献堂这个台湾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我相信你只要对台湾历史有粗浅的了解你一定认识林献堂但罗金老师谈的是林献堂第一次去纽约观光所留下的记录

而在那个文章里面呢他同时也写了他自己第一次去纽约观光时候的所见所闻和感想你看到那个一古一今然后两个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世代完全不同背景的人虽然说去的是同一座城市然后但是那个年份完全不同那个城市的样貌也不一样去的活动呢有一些雷同但又有很多的不同但即使在这么多的差异之下你还是可以看到那个

那个属于人性的那个是属于这座岛屿上面人们的共同的经历那篇文章我自己很喜欢我认为他就真的是具体而为的体现了柔静老师那一个历史书写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魅力而这样一种笔法或者说调性的确立它是一个基础

但陈柔静老师也是我这次在准备这个演讲的过程里面我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喜欢自我挑战的人所以他并不置限于这个基础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不断地去做各种演化比如说 2011 年的台湾幸福百事我认为他就借由一百件事情一百个所谓的台湾的第一次在这一百年之间的接触替台湾百年史去做一个完美的

我要特别强调的幸福的年表这个我觉得你就可以去和刚刚我提到的李晓峰老师的台湾一百件大事去做一个对读当然两个在断代上面有点不太一样但是你就可以看到那个大的历史框架和小的个人框架那个彼此之间的对话互补然后借由这样的一个不同框架之间的结合其实会看到一个属于台湾过去一百年整体的样貌

那除了去挑战这样一个台湾史幸福的年表另外当然就是 2015 年也就是我这次题目的来源之一的广告表示老牌子时髦货推销数从日本时代广告看见台湾的摩登生活我认为这本书它就是替台湾史做一个

趣味的索引整个广告表示呢用三大主题 118 个小课题然后用 500 张的广告然后用非常简短简略就更加精炼的文字去描述台湾商业现代化的状况那除了这两本书以外同时期柔静老师也帮罗浮泉大使写了《荣丁少年走天下》《罗浮泉回忆录》

这本书真的就像序言李明勇诗人他所说的真的是罗福全的故事和柔静老师的笔法两个结合才能够呈现出来的美好这本书的神韵当然是建筑在罗福全大使的人生身上但如果没有罗静老师的文字以及那个深厚的历史的涵养是写不出那一种洒脱的精彩

从这个柔静识笔的确立到演化渐渐的你就会发现有一些书真的也就只是有陈柔静有办法去写那对我来讲《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本书真的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书那有兴趣的朋友真的可以把这本书拿来翻一翻它其实是在讲台湾博览会那个时候一系列的纪念章但是怎么拿到这些纪念章那个过程老实讲如果不是柔静老师

长时间的去经营去累积他对台湾史的理解对台湾史的挖掘那一个网络是绝对建立不起来的而一旦建立起那个网络这一个一个的章要怎么去诠释如果没有罗进老师那样的一个涵养那样一个笔调我相信也没有办法写出一样精彩的文字在书里面罗进老师有提到他说命运之神把

任务性折层纸飞机从天上射出回旋转弯降落摇曳最后停歇在我的手上记忆打开我有鞠躬尽尽奉收努力付了

老实说,命运之神做的最大的事情并不是设出这一封任务信。命运之神,或者说对于读者来讲最幸运的是,我们拥有陈欧金这样能够接下这只沉重纸飞机的研究者、写作者。

而在最后呢当然我们要来谈柔静老师的书一定会谈大港的女儿那我记得我在节目里面也已经聊过了在那边就不多说了在大港的女儿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柔静老师的另外一个转变另外一个尝试或另外一种自我的挑战也就是她试着去写小说

那我自己是觉得罗金老师其实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也是我在那集谈大港的女儿的节目里面有提到的就是时代小说这个概念他避开了一个历史小说的这样的一个既有的类型而特地去强调时代小说我觉得也还是隐隐呼应着他那一个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历史应该建立在故事和情境之中的那样一个诉求

那很可惜,随着罗静老师的去世,我们看不到他在这个新的领域进一步的钻研。但不管怎么样,当我们回顾罗静老师一系列的著作的时候,我自己有几个比较大的感想是,第一个,我们所身处的国家台湾需要更多的历史,也需要人们更关注历史。

这些历史值得被关注这些历史值得重要并不是因为它是禁忌也并不是因为它是教科书上面要拿来考试的知识而是因为它是和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存在它体现了这个共同体过去人们生活的样貌同时也会把我们此时此刻当前共同体每一个成员生活的样貌保留下来给未来

除了历史的重量以外

我认为我们的国家台湾其实需要更多的故事以及述说故事的能力因为唯有故事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夸张一点讲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意见的时代但意见涉及的往往是对错所以你才会去跟人家真的恋红耳赤

但当人人都很会论说当人人都很会发表意见的时候以对错为出发的意见往往只会带来更多的对立但故事是不一样的事情练习诉说一个故事其实并不简单第一个你必须找到可以诉说的故事第二个你要能够把它叙述的完整叙述的详尽

然后第三个你要能够更进一步的把这个故事的感情呈现出来这都是很困难的事当你要试着去诉说故事的时候诉说一则属于你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你就必须去了解你自己同时你必须去了解你自己这个故事所发生的那个背景也就是那个时代

然后需要去仔细的回忆每一个先后的转折然后也要把这些先后转折的过程体现的情感勾连的情绪一一的梳理出来用口语或用文字加以传递

这就已经是一个自我挖掘自我感受同时又要和别人沟通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说故事的过程当中谈的并不是对错谈的其实是理解谈的其实是沟通谈的是我是什么我身处的时代是什么我和时代和周围人们的关系是什么而一个试图去说故事的人

他知道说故事的困难他一定也会去尊重去聆听别人的故事而只有借由这样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故事被述说被聆听然后开展出故事之间的连结故事之间的对话才能够形成一个紧密的根基这个故事的根基可以支撑历史进而也可以支撑这个共同体支撑这个国家意

意见可能带来隔裂故事才能带来理解今天阅读陈柔静老师不只是想要去理解她写了什么更重要的其实是柔静老师透过她的书我认为一直不断在问她的读者你准备好替你身上的时代说故事了吗我是大卫鲍宇以上是这个礼拜的大卫鲍宇在火星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