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再讲讲投资理论的发展,大家现在流行的K线技术,其实是源自于日本,日本人管这个叫做蜡烛术,美国人基本上只研究均线和趋势,而日本的券商,真有图表分析师这个岗位,被称之为K线专家。后来这种东西,传到了我们国家,并且大行其道,有一些人也凭借着K线讲解,在网上装神弄鬼。但是这些东西说实话用处不大。反正华尔街是不信的,也没有一家大投行,让技术分析登堂入室。甚至还有很多人,都证明过,这些股票咨询师,压根就不具备,预测能力。甚至连基本面分析都没啥用。很难战胜指数。在华尔街,随机漫步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红极一时。尤金法玛教授,还夺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理论基础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不如一直拿着股票指数。人是不可能打败市场的。但是巴菲特成了他们永远的痛。用这套理论,无法解释巴菲特的成功,你不能证伪,那这套理论也就始终站不住脚。价值投资者始终认为,市场的明显波动,为自己创造了低买高卖,战胜市场的机会。后来市场又出现了一个折中方案,这就是资产配置,他首先承认了市场绝对有效且不可预测,但也发现了有时候市场会严重失效,利用一些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收益增强。所以资产配置的理论,就是利用股票,债券,商品,现金之间的不相关性,同时持有多种资产,然后通过再平衡和周期的判断,实现低买高卖。这样做资产分散,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收益却没有损失多少,所以性价比大大提升。比如只持有股票,年化差不多10%,但是最大回撤50%,而如果你同时持有股债,年化回报8%,而最大回撤降低到了20%,所以这就为投资创造了更加舒适的环境。一些特大资金,也都开始纷纷转向股债配比的方式,进行长期投资。甚至根据马科维茨的模型,你可以从目标,倒推资产组合,比如我想要一个波动率在20%,回撤最大10%的组合,这时候你就能得到一个债7股3的模型。然后你就用这个方式配置资产就可以了。投资组合越来越流行,于是各种投资工具也开始大行其道,比如既然主动管理跑不赢指数,那么你得有指数基金吧,如果投资者选择了指数基金,那么他完全就可以不用考虑股票和证券的选择了,持有期间也可以不必在进行买卖,就是简单的买入并持有。第一只指数基金,出现在1971年7月,美国旧金山,富国银行的资产管理部,后来被贝莱德集团收购,他们当时为新秀丽公司600万美元的年金基金,建立了指数账户,当时是投资了纽交所1500只股票的等权指数。也就是说把基金分成1500份,任何股票都买入相同的一份,你市值再大我也只买这么多。但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对的,不加权计算,并不能完全刻画指数,好公司也跑不出来,所以1973年,富国银行将本公司职员年金,加上伊利诺斯贝尔电话公司年金,各500万美元,都投入了标普500指数基金,1976年,约翰伯格的美国先锋集团,把这种指数基金,做成了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产品。这种被动的指数基金,一般都是给机构做配置用的,其实投资者只持有指数,一拿好几十年的情况,并不常见,证券公司也没有动力去推荐这种基金。他们本来成本就低,也没啥销售费用,所以一开始很难卖。直到机构投资者普遍出现,美国401k,彻底改变了市场投资者结构之后,指数基金才成为主流。1988年格林斯潘接替沃克尔成为了美联储主席,美国经济也迎来了一波大稳健时代,成长型经济,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主题,甚至人们相信,互联网技术,已经彻底打破了原来的周期限制,我们将永远处于繁荣当中,这波牛市直接涨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在一波高成长破灭之后,美联储连续放松金融管制,拯救市场,大家有去炒作金融和地产,房价在金融创新下,不断上涨,最终又酿成了次贷危机。应对次贷危机的办法其实也是如出一辙,就如同本伯南克所说,必要的时候,可以站在直升机上撒钱,这就导致了市场风格再次转向成长,美国地产泡沫之后,互联网和高科技卷土重来。苹果,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再加上最近几年的特斯拉,成为了全世界最靓的仔。连巴菲特这种价值投资的鼻祖,也重仓了苹果。而中国的GDP也早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老二。对美国发起了直接的挑战。但是不得不说,我们的金融实力,跟美国还是相去甚远。要想切实挑战美国的霸权,起码在科技,金融和军事三个方面,实现超越才行。目前来说,我们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是本书的内容了,这本书比较以点带面,讲的并不深入,但是大概给我们勾勒了一个金融的全貌。让我们对金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金融无非就是资金的融通,说的直白些就是为缺钱的人搞钱,为有钱的人赚钱。对接缺钱和有钱的需求,这就是金融!明天我们开始新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