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炼金术 7:解决债务危机的办法!永远是找人接盘和买单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金融炼金术。今天我们来看看,银行体系的演化,一开始银行之间都是夹着小心的,生怕借出去的贷款回不来,但是后来在美联储充当最后贷款人之后,这种担心就逐渐消失,有人在后面给撑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心就越来越强。甚至对于一些国家的贷款,相当冒进。其实这就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最大问题所在,出现小的坏账,都是银行自己承担,但是大的坏账,大的债务违约,就会变成中央银行买单,进而变成全民买单。所以后来就有了大而不能倒的说法,要负债,就负债几万亿的那种。反而自己很安全。放贷放到最后,会形成一个奇葩的现象,银行跟债务国开始统一战线,债务国在不断地承认自己的风险,而银行则开始找各种借口,甚至隐瞒债务的问题。也就是说,债务国觉得有问题,不想再借了都不行。因为银行的人,已经交不了差了。大家还是想象国内的房地产。恒大出问题,难道就没有征兆吗?肯定有啊,我都能看出来,银行看不出来吗?但此时银行已经不能收手了,一旦收手,断了恒大的贷款,那么银行就立马全都是坏账。他们最后更倾向于赌一把,赌房地产政策转暖,楼市再次暴涨,那时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这就是索罗斯说的反身性。情绪已经跟基本面趋势严重不符了。但具体啥时候崩溃,这个很难确定。总有一个引爆点,会点燃火药桶,但是你不知道哪个才是引爆点。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跑的远一点。别凑近了去看热闹。当心炸的你满脸花。美联储在最后其实也受到了反身性的影响,他们也不愿意对银行采取任何的严厉措施,担心那样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他们最先考虑的是阻止崩溃,希望借此发动一轮强复苏,换句话说,最后的阶段,美联储也被绑架了进来。你要不救,我就死给你看,然后经济崩溃,此时美联储非但不能收,还要继续放。变相鼓励银行们的激进。比如次贷危机之后,只能无限制的QE,对金融机构施救,那么QE的结果就是全民买单,穷人为富人的错误买单。货币推升了资产价格,最后就是犯了错的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解决债务危机的办法,永远是找人接盘和买单,当年大量坏账出现,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抵押转售票据,垃圾债流行,而替代银行贷款。通过这些高息的债券,把投资者的资金吸引进来,替银行解围。或者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把抵押担保债券,出售给其他的投资者。这样以后再暴雷,就跟银行没关系了。我们的银行其实也在这么干,比如断贷的那些资产,基本打个包,做成证券,都能卖给资产管理公司。然后再由各级资产管理公司催收。有些时候,明知道他是坏账,但是却不能清算。因为这样会引发更多地坏账暴露,比如开发商质押土地,结果钱还不上了,那么能让他破产吗?如果他破产了,土地就贬值了,这样会引发更多地开发商,质押品价值下跌, 也就造成更多的开发商破产。所以我们看到,越是缺钱的开发商,死也不降价卖房,因为他没法降价,一降价自己立马就凉透了。他宁可拖着,要么银行来救他,要么希望等着房地产市场回暖。反正之前几次都是这么扛过来的,选择破产的最后一无所有,生扛的最后得到了好处。最后大家就会自信心爆棚,越来越大胆。结果就惹了这么大的麻烦。很多人总在说,难道监管不管吗?其实面对日新月异的业务创新,监管却总是捉襟见肘的,他只能追着业务屁股后面跑,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大的风险。等他看出来的时候,往往已经停不下来了,原因还是上面说的,银行在后期,反而不会去控制风险,而失去隐瞒风险。那么监管天天都接到了风险可控的报告。他自然没必要出手去管制,而且有的时候,监管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比如历史上几次重大危机,都是连续加息引发的。我们也是如此,当年P2P的风险,也是监管紧急踩刹车,所以借新还旧的游戏就必须提前终止了,还有这次房地产的债务问题,也是因为三道红线,让几大重度负债的开发商无以为继。所以才暴雷的。其实监管已经提前反映了,但这种提前反映,反而成了最后的引爆点。下面我们再看看,美国公司的精简,这也是里根大循环的一个反身性的体现。美国的公司结构,通过合并,收购,剥离和杠杆收购,重塑着自己的结构。1982年以后,公司重组,得到极大的推动。企业集团化,形成热潮。让一些较小的公司可以迅速的做大。合并热潮其实也是反身性的一个样板,也是受到自我加强和自我削减的相互作用,同时进行的。公司本身在市场上,也会调整着自己的股票,当股价市值过高的时候,就会倾向于抛售,而当市值过低的时候就会回购。买主可以是公司本身,也可以是管理层,或者是外部集团和其他公司,他们各有各的动机,但基本都是希望抬高股票价格的。所以兼并热潮,其实会抬高整体市场的股票价格。只要公司价格一跌,就有人过来收购,而收购本身也反过来成为了股价上涨的理由。甚至最后,股票价格低估,已经成了合并的指示器。当时很多企业是这么算账的, 我贷款收购一家企业,然后用这家企业未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再去还贷款。理论上跟买房出租,以租养贷是一个道理。所以只要企业的盈利收益率超过贷款利率,那么贷款收购就是划算。而且还能额外吃到一笔,股价上涨的差额。举个例子,比如你贷款10个亿,收购老齐的公司,我们每年还能赚1个亿,而你的利息只有5%,你一算这很划算啊,每年就用我们公司赚的1个亿,还那5000万贷款,还能多落下5000万。而且把我的公司装到你的上市公司里,一下就多了20倍估值,那么光这利润的5000万,就变成了10个亿的市值。所以当然聚划算了。另外,当时美国的利率较高,干啥实业都不好干,反而股票估值不高,最好的生意都在股市里,所以大家就不再去扩大生产,而是热衷于外延式并购。企业家们,都跟基金经理一样,开始在市场上,寻找自己的证券组合。最后就是大公司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托拉斯。在此之前,卡特政府时期,其实是不鼓励公司合并的,当时合并一律遭到反托拉斯调查。其结果往往会令计划失败。或者大大拖延交易节奏。74年到79年,小公司表现反而开始比大公司更好。直到1980年之后,市值风格逆转了过来。政策变了,大家才重新看好大市值股票。 而这种合并浪潮。也推升了大市值股票的价格。后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为期提供信贷,所以这就是反身性开启。再后来,垃圾债也参与其中。比如我们讲的华尔街之狼,卡尔伊坎和德崇证券的组合,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此时并购市场已经相当火爆。这种趋势一直强化到1987年,垃圾债终于开始暴雷,这就造成了资金开始反向流出,收购者的杠杆比例开始大幅下降,公司合并开始声名狼藉,大家避而远之。反过来又进一步的削弱了垃圾债。所以一场负向反馈的崩塌就开始了。索罗斯接下来解释了一下,自己的量子基金,他的最大不同就是应用了杠杆原理,杠杆的基础就是信用,也就是借一些钱出来,杠杆基金当中,通常本金和贷款是不做区分的,量子基金不然,他会涉及各种市场,本金一般用于投资股票,而杠杆则用于商品投机,包括衍生品,债券和外汇。索罗斯也关注宏观,他通过宏观来计算自己的仓位配在哪个市场,而通过微观经济,来支配个股。量子基金,综合了股票市场基金,和商品基金的特点。起初是投资股票的,只有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时候,才会去投债券和外汇。但后来,他主要去投机了。他一般不会把全部资本金,投入到单一市场当中。相对于盈利,他更关心,基金资本的保全,也就是说,他更多考虑的其实是风险。索罗斯列出了他的基金资产净值,还是很强的。除了在1981年大跌了22%,其他时候,都是正增长。明天那我们看他自己,以85年到87年举例,看看量子基金到底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