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36. 郭建龙: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行走与思考

36. 郭建龙: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行走与思考

2024/11/13
logo of podcast 大望局

大望局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裴鹏程
贾航建
郭建龙
Topics
郭建龙:我的写作和人生都源于对理想的追求,最初的理想是写作和了解世界。29岁时,我面临人生选择,最终决定坚持写作,即使这意味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在西藏无人区骑行的经历让我克服了恐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的家人,特别是祖父母,对我的理想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的理想是记录世界,特别是中国,这需要横向和纵向的思考,即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历史的关系。我写作的优势在于多样性和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但劣势是半路出家,基础不如一些科班出身的作家。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告别香巴拉》,因为它倾注了我很多心血。 贾航建:郭建龙并非单纯的历史作家,而是怀抱独特问题,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找答案的自由作家。他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理想主义的意义,也为当代人如何坚持理想提供了借鉴。现代人杂念太多,需要安静下来才能进行深入的创作。在接近30岁时,人会面临人生选择,需要决定是否坚持理想。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的是失败的代价,而不是成功的喜悦。 裴鹏程:郭建龙的29岁是一个重要节点,他选择听从内心的梦想,并为此付诸行动。他的经历和作品都体现了理想主义的精神。他的作品中贯穿的关键词是‘中国在历史和世界上的整体定位’,这体现在他对‘生态位’概念的运用。他擅长打比方,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他推荐的阅读顺序取决于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故事或历史逻辑。他认为当代优秀历史作品涌现是一个好现象,并对这些作品的价值观和逻辑给予肯定。他认为阅读能够提升写作能力,厚积薄发。艺术创作应遵循内心,而非外界评价。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郭建龙认为自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作家?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思想的自由作家,带着独特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这些问题不仅限于历史,而是需要在历史和现实世界中寻找来龙去脉。

郭建龙是如何从程序员转变为作家的?

他在29岁时意识到如果不做出选择,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追求写作梦想。他辞去程序员工作,尝试写作,最终通过朋友的推荐进入了《21世纪经济报道》,正式踏入文字行业。

郭建龙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他在2007年尝试写作时,发现自己技巧不足,写的小说《告别香巴拉》无法完成,这让他陷入抑郁,最终意识到必须面对失败的可能性,并愿意承担失败的代价。

郭建龙的家人在他的理想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的祖父母和父亲对他的理想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祖父母教导他要坚持自己的选择,父亲虽然担心但也默默支持,家人从未对他的选择提出过阻挠。

郭建龙在冒险中如何处理家庭责任?

他在阿富汗的一次冒险中差点被绑架,事后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独自一人,开始更加注意安全,避免过度冒险,并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郭建龙的理想是什么?

他的理想是记录整个世界,尤其是以中国人的身份记录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同时通过历史和世界的观察来铺垫这一目标。

郭建龙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他认为闭关锁国并非从1840年才开始,而是在明末的开放之后逐渐形成的,康熙时期虽然利用海外知识,但他的继承人却采取了封闭政策,导致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

郭建龙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多样性和带着问题去写作,劣势则是半路出家,基础不如一些专业历史学家扎实。他最偏爱的作品是《告别香巴拉》,因为它倾注了大量心血。

郭建龙对年轻一代历史作家的期望是什么?

他认为年轻一代历史作家已经建立了明确的历史逻辑和价值观,能够用现代理论重新审视历史,这是非常大的进步。他期待他们能发现更大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郭建龙如何看待冒险与写作的关系?

他认为冒险经历让他对人类社会不再有恐惧感,这种无畏的心态对他的写作和观察世界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历史作家郭建龙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哲学。节目嘉宾质疑郭建龙是否是一位历史作家,并认为他更像是一位自由思想的自由作家,在自由地寻找自己问题的答案。
  • 郭建龙被认为是自由思想的自由作家,而非仅是历史作家
  • 他以历史为工具寻找答案,而不受既有观念束缚
  • 节目探讨了理想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及追求方式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一期,本来是想和历史作家郭建龙老师谈他的新书《失去的三百年》,另一位嘉宾裴鹏程在得到站内听书栏目解读了9本郭建龙的历史作品。

这是一场远超预期的谈话,实际上谈的是:理想,一个人为了理想而选择的生活,家人在理想中的意义;一个人为什么要出于理想在大地上不停地行走,以及他从中看到的历史本质……

通读郭建龙的15本著作,从虚构历史小说,到“中央王朝密码三部曲”,到旅行中完成的世界历史,到古代史的关键节点,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历史作家”,我认为他是怀抱着自己的独特问题,独立寻找答案的自由作家,只是他的答案需要在历史和整个现实世界中寻找来龙去脉。

而他的问题来自于他十几年前的理想。那个理想,把一个上海的程序员,变成了一位无人区里的极限背包客,变成了一位财经记者,最后塑造成了一位受出版界关注的,取得了很大成功的作家、研究者。

我希望以郭建龙的故事回答一些困惑:

现在的人还可以持守一份“不合时宜”的理想吗?

如果可以,为什么?怎么做?

我们需要去独立去探寻那些好像早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吗?

除了“我要去看看”,还有什么走遍世界的理由,可以怎样去行走?

人可以从这种探寻和思考里获得什么?

👬本期嘉宾

郭建龙,历史作家,社会观察家。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

裴鹏程,得到听书专职作者,在得到听书栏目解读了9本郭建龙的历史作品。

🎧时间轴

00:00:35 自由思想的自由作家

00:06:47 郭建龙老师的人生故事

00:17:21 藏北无人区穿越第一人

00:19:52 怎样做成一件事?

00:22:52 进入文字行业

00:28:14 记者经历对郭建龙老师从事写作的影响

00:34:40 家人对郭建龙老师的理想起到了什么作用?

00:41:05 聊聊那些行走与冒险

00:48:38 “我的理想是记录世界”

00:51:38 有没有一个关键词,能够打通这些作品?

00:57:12 写作技巧:打比方

01:00:56 这么多作品,有没有推荐的阅读顺序?

01:02:14 对新书《失去的三百年》的阅读建议

01:13:04 郭建龙老师如何评价自己?

01:18:02 郭建龙老师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

01:21:10 “思考的事情唯有听从自己”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