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思想的自由作家,带着独特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这些问题不仅限于历史,而是需要在历史和现实世界中寻找来龙去脉。
他在29岁时意识到如果不做出选择,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追求写作梦想。他辞去程序员工作,尝试写作,最终通过朋友的推荐进入了《21世纪经济报道》,正式踏入文字行业。
他在2007年尝试写作时,发现自己技巧不足,写的小说《告别香巴拉》无法完成,这让他陷入抑郁,最终意识到必须面对失败的可能性,并愿意承担失败的代价。
他的祖父母和父亲对他的理想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祖父母教导他要坚持自己的选择,父亲虽然担心但也默默支持,家人从未对他的选择提出过阻挠。
他在阿富汗的一次冒险中差点被绑架,事后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独自一人,开始更加注意安全,避免过度冒险,并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他的理想是记录整个世界,尤其是以中国人的身份记录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同时通过历史和世界的观察来铺垫这一目标。
他认为闭关锁国并非从1840年才开始,而是在明末的开放之后逐渐形成的,康熙时期虽然利用海外知识,但他的继承人却采取了封闭政策,导致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
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多样性和带着问题去写作,劣势则是半路出家,基础不如一些专业历史学家扎实。他最偏爱的作品是《告别香巴拉》,因为它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认为年轻一代历史作家已经建立了明确的历史逻辑和价值观,能够用现代理论重新审视历史,这是非常大的进步。他期待他们能发现更大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他认为冒险经历让他对人类社会不再有恐惧感,这种无畏的心态对他的写作和观察世界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这一期,本来是想和历史作家郭建龙老师谈他的新书《失去的三百年》,另一位嘉宾裴鹏程在得到站内听书栏目解读了9本郭建龙的历史作品。
这是一场远超预期的谈话,实际上谈的是:理想,一个人为了理想而选择的生活,家人在理想中的意义;一个人为什么要出于理想在大地上不停地行走,以及他从中看到的历史本质……
通读郭建龙的15本著作,从虚构历史小说,到“中央王朝密码三部曲”,到旅行中完成的世界历史,到古代史的关键节点,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历史作家”,我认为他是怀抱着自己的独特问题,独立寻找答案的自由作家,只是他的答案需要在历史和整个现实世界中寻找来龙去脉。
而他的问题来自于他十几年前的理想。那个理想,把一个上海的程序员,变成了一位无人区里的极限背包客,变成了一位财经记者,最后塑造成了一位受出版界关注的,取得了很大成功的作家、研究者。
我希望以郭建龙的故事回答一些困惑:
现在的人还可以持守一份“不合时宜”的理想吗?
如果可以,为什么?怎么做?
我们需要去独立去探寻那些好像早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吗?
除了“我要去看看”,还有什么走遍世界的理由,可以怎样去行走?
人可以从这种探寻和思考里获得什么?
郭建龙,历史作家,社会观察家。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
裴鹏程,得到听书专职作者,在得到听书栏目解读了9本郭建龙的历史作品。
00:00:35 自由思想的自由作家
00:06:47 郭建龙老师的人生故事
00:17:21 藏北无人区穿越第一人
00:19:52 怎样做成一件事?
00:22:52 进入文字行业
00:28:14 记者经历对郭建龙老师从事写作的影响
00:34:40 家人对郭建龙老师的理想起到了什么作用?
00:41:05 聊聊那些行走与冒险
00:48:38 “我的理想是记录世界”
00:51:38 有没有一个关键词,能够打通这些作品?
00:57:12 写作技巧:打比方
01:00:56 这么多作品,有没有推荐的阅读顺序?
01:02:14 对新书《失去的三百年》的阅读建议
01:13:04 郭建龙老师如何评价自己?
01:18:02 郭建龙老师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
01:21:10 “思考的事情唯有听从自己”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