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是艺术家焦小健,五十年代生人,从事绘画创作四十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期节目是我与焦老师在展览现场的对谈,内容关于他的艺术生涯和创作理念,也关于此次的在地项目《一千零一张》。很喜欢也很享受这个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过程,焦老师实在太可爱了,有着鲜活敏锐的感知力,和对生活的朴素的热爱。他用自己的实践,不断启发我们共同去思考,艺术的本质,创作的本心。 展览信息:《一千零一张》焦小健在地绘画项目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乌鲁木齐中路270弄1号 展期:2021年4月25日 - 6月20日 1:15 作为美院的教授和作为独立艺术家,在这两种身份之间,创作会有怎样的区别? 过往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风格、理念有哪些变化? 早年是否有过努力形成个人风格、个人语言的意图? 如何能够保持敏锐的感触,如何建立内在感觉与外部世界之间敏锐的连接? 9:05 一个矛盾点:艺术家始终不停地否定、推翻自己,但外界总是希望艺术家保持稳定发挥,形成标志性的风格,以便对其进行总结; 当代的绘画,已经不止于“观看”; 如何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实现从现代主义向更加开放的当代进行转化? 18:28 如何看待学习传统、模仿经典与变革创新、打破界限之间的关系? “画家一旦有趣,他就太无穷无尽了!” 两个案例的对比:保罗·策兰的诗歌与安塞姆·基弗的作品,保罗·策兰的诗歌与焦小健的绘画; 除了诗歌以外还有哪些艺术形式会启发艺术家的创作?如何看待绘画与其它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 26:30 “绘画就是很活的生命的跳动。” 论艺术创作的“基本功”:如何拥有它,再丢掉它? “艺术中的每一条路,都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王国。” 到底何谓基本功?是造型基础理论与技术?还是对世界的“前理解”? 国内外的艺术类院校,其教学方法有怎样的异同? 46:28 “你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人说的,特别是不要相信画家说的。” 在构思展陈之初,对“寄存处”这样一个非典型的展览空间,有过怎样的想象和设计? 为什么能够接受自己的作品被复制成印刷品,而非以原作呈现给观众? 最珍贵的是创作者的动心起念,值得被呈现的就是这些“一念”,它们星罗棋布,组成星丛,这场展览是无数碎片、灵光(Witz)的整合,它像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一样,没有起始,没有终点,可以从其中任何一页翻起,不知到哪里它才完成了它的故事,就像一本无限的大书。 52:35 过去一个多月里,上海这座城市,乌鲁木齐中路这片街区,带来了哪些新的“一念”? “千万不要以为你万事俱备了才能画好画,其实你觉得不满意的时候,就是你在进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