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自杀,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Vol.45

自杀,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Vol.45

2024/7/27
logo of podcast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吴飞
苗炜
Topics
苗炜:探讨自杀在中国农村妇女中的高发问题,以及与世界趋势的差异;关注自杀率下降的意义及与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家庭压力与自杀的关系;探讨阿甘本的“赤裸生命”概念与中国“过日子”概念的差异;探讨宗教对自杀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生活压力和疲倦感;探讨女性意识觉醒对女性自杀率的影响;探讨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与压力。 吴飞:对中国自杀率数据变化的分析,以及自杀率下降的意义;对涂尔干自杀理论的解读,以及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自杀的解释;对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结构差异的分析,以及对自杀率的影响;对阿甘本“赤裸生命”概念的解读,以及与中国“过日子”概念的比较;对“礼”在中国家庭中的重要性的分析;对自杀与社会、政府关系的探讨;对精神疾病与自杀关系的分析;对宗教与自杀关系的探讨;对如何应对生活压力和疲倦感的建议;对女性主义与自杀问题的探讨;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化与自杀率关系的探讨;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分析,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对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和“过日子”智慧的总结与反思;对当前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的探讨。 苗炜:提出中国自杀率数据变化的问题,以及自杀率下降是否意味着人们更幸福;探讨家庭是万恶之源的观点;探讨阿甘本的“赤裸生命”概念与中国“过日子”概念的差异;探讨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道德资本的争夺;探讨日本学者对中国家庭的观点,以及“礼”的重要性;探讨宗教是否能帮助人们打消自杀的念头;探讨如何应对生活压力和疲倦感;探讨女性意识觉醒对女性自杀率的影响;探讨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与压力。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中国自杀率在过去20年有什么变化?

中国的自杀率在过去20年显著下降。1999年,中国的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二十三,远高于欧美国家的十万分之八到九。到2016年,中国的自杀率已降至十万分之九,接近世界平均水平。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自杀率进一步降至十万分之八,低于世界平均的十万分之九。

涂尔干的自杀论将自杀分为哪几种类型?

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利己型自杀通常是由于个人感到生活无望;利他型自杀则是为了他人,如老年人因不愿拖累子女而自杀;失范型自杀发生在社会急剧转型期,社会规则失效时;宿命型自杀则与过度压抑的社会环境有关。

为什么传统家庭的自杀率较低?

在传统家庭中,秩序较为稳定,家庭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有明确的预期。尽管可能存在不平等,但家庭成员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地位会逐渐提升。这种稳定的秩序减少了因不确定性导致的自杀。相比之下,现代家庭中夫妻关系更加平等,但也更容易因情感纠纷导致不稳定,从而增加自杀风险。

阿甘本的“赤裸生命”概念与中国的“过日子”有何不同?

阿甘本的“赤裸生命”指的是完全脱离社会羁绊的纯粹生命,强调生命的本真性。而中国的“过日子”概念则强调生命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展开的,不是孤立的。中国人认为,过日子是一种与家庭和社会紧密相连的生活过程,偏离这种过程会导致问题,如自杀。

为什么“礼”在中国家庭生活中如此重要?

“礼”在中国家庭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代表了一种无形的规则和默契,维持着家庭的秩序和和谐。传统中国家庭通过祭祀、孝顺等礼仪来维护家庭的基本准则。即使在现代家庭中,虽然形式化的礼仪减少,但“礼”的精神仍然内化在家庭关系中,成为家庭成员彼此认同的基础。

精神疾病与自杀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约有60%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而在西方国家,这一比例高达95%以上。精神疾病是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原因。生活中的压力、情感纠纷等也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精神疾病与自杀之间的关系复杂,不能简单地将自杀归因于精神疾病。

为什么现代政府开始统计自杀率?

自杀率的统计是现代国家的一个特征,最早始于16世纪的英国都铎王朝。随着现代国家的形成,政府开始认为自杀率与其责任相关。自杀率过高被视为社会问题的标志,政府因此采取措施试图降低自杀率。然而,自杀率的降低往往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政策的效果。

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疲倦感和压力?

生活中的疲倦感和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吴飞教授认为,中国人的生命智慧体现在“过日子”的过程中,即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找到生活的意义。尽管生活可能充满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问题会逐渐淡化。保持对生活的信心,与家人和朋友共同面对困难,是克服疲倦感的重要方式。

Chapters
本节探讨中国自杀率的特殊性,例如农村妇女和老年人的自杀率较高,以及近年来自杀率下降的趋势。并讨论自杀率下降是否意味着人们生活更幸福。
  • 中国自杀率曾位居世界前列,农村妇女和老年人自杀率较高,与世界趋势不同。
  • 近年来中国自杀率持续下降,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低自杀率不等于社会一定良好,社会应有适当的解压机制。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

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三联中读《文学的30种滋味》)等专栏主讲人

【嘉宾】:

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加缪说,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是自杀。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用数年时间实地调查,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2009年完成了《浮生取义》一书,这是一部关于自杀研究的中国著作。今年,上海三联书店附以吴飞研究自杀的另外两本著作《自杀与美好生活》和《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刊印了《浮生取义》的新的修订版。

作者: 吴飞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1月

为什么好好过日子的人会想到自杀?从涂尔干的自杀论和阿甘本的理论出发,我们能够理解自杀背后更深的原因吗?“通过自杀研究意识到,中国人的生命智慧、过日子的智慧是非常强大的”。本期节目,苗师傅将对话吴飞教授,以“自杀现象”作为切口,探讨背后的生活价值和意义。

00:04:59 20年过去,中国自杀数据有什么变化?

00:08:47 涂尔干的“自杀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

00:11:01 在比较传统的家庭,自杀率没有那么高?

00:13:11 从阿甘本的“本真的生命”到中国“过日子”概念

00:19:53 研究中国自杀现象,为什么“礼”很重要?

00:26:42 自杀和社会: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开始统计自杀率

00:35:14 如何应对生活的疲倦感?“中国人的生命智慧体现在过日子过程中”

00:45:43 研究自杀现象,也是了解社会和世界处境的方式之一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自杀论》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经典著作之一。涂尔干认为,作为社会现象的自杀不能仅从个体心理学进行归因,而要从社会与个体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在社会整合程度和社会团结类型的影响下,自杀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

阿甘本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意大利当代哲学家、思想家,关注现代政治秩序与法律实践、生命的政治化等话题,代表作有《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例外状态》、《身体之用》等。其中,“赤裸生命(bare life)”指涉的是被剥夺社会属性而被排斥和抛弃的生命形象,阿甘本则用这一概念批判导致赤裸生命产生的主权权力,以及规范悬置下对生命的暴力。

道德资本

由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提出并系统论证。从内涵上,它是指投入经济运行过程,以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主要手段,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殖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从外延上,它既包括一切有明文规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制度条例,又包括一切无明文规定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民风民俗等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代表作之一。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强大的精神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而新教教派的“天职”观念使教徒把通过工作追求财富当作自己的天职,把职业视为荣耀上帝的重要体现,这种天职观使工人和企业家在复杂的经济行为中获得了共同的伦理基础和精神动力,成为塑造资本主义精神的关键因素。

相关延伸

课程丨《现代生活启示录》)

课程丨《社会学看中国》)

丨制作团队丨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音频剪辑:译丹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播客。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实践者,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我有一个朋友·董晨宇) |  多一种生活)丨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添加小助手,进群交流领福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