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和好友鑫培一起,围绕教育培训、青年空间、社区生活等公共议题,展开了一场尊重彼此差异的讨论。
随着国家对课外教育机构的整治,教育培训的话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刀切取缔教培机构,是否能给学生减负?这一轮运动式治理,对于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又会如何?
鑫培从自己的补课经验出发,谈了谈他对教培机构的看法。宗城和夏周则抛出问题,运动式整改有哪些利弊?这一政策是否真的可以减缓家长和孩子的压力,让他们从教育内卷的焦虑中挣脱出来?
这些私人化的观点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诉求,也不能呈现出教培改革背后所有人的生存状态,却证明了“补课”并非是铁板一块,教育资源、学习的意愿、家庭的经济条件、个人的性格可以让不同的个体对补课有不同的理解。讲述个体的记忆也并非是对教培整改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想要关照冰冷的政策下,一个个具体的人。或许,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教育也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突然崩塌的一环。
在这次播客中,我们分享个体的补课记忆,提供对教育培训的不同看法,这种尝试,并非是对政策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希望讨论,那些不能被二元对立的叙事涵盖的东西。在冰冷的政策下,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差异。
讨论的第二部分,我们谈到了公共空间和社区生活。
鑫培聊到了自己co-living的生活体验,以及706、定海桥、闲下来合作社等青年空间。
在定海桥的经历更让人难忘,例如某一次人们在棚户区里讨论人类学为主题的活动,周围还能出传来邻居炒菜和刷锅子的声音,背后就是现代化的高楼。
相比定海桥,闲下来合作社和社区居民的互动性更高,小区里的学生、老人、钟点工阿姨有时都会参与相应的活动。
不过很多青年空间组织的活动虽然让很多青年人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予他们谈论公共议题的空间,但这种讨论也很容易变成同温层的喊话。
例如,鑫培谈到自己参加的一场活动,都是未婚未育的高学历精英在谈论学区房和房价,一个原本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就变成了置身事外的高谈阔论,与真正的生活产生了割裂。
不过,像皮村、“木兰花开”合作社等工人群体参与比重更高的组织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即便排戏剧、写诗歌等活动难以改变现实生活,也并非所有工人都有时间参与公共活动,但仍需要一小部分工人去发声,去分享工人群体关心的话题。
对谈最后,我们回到对生活本身的讨论。何为良好生活,生活本身的意义,或许,我们应该爱具体的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意义。
这样,“到菜市场去”、“到生活中去”才不是空洞的口号,我们也可以让对话走出同温层,建立起土地和他人更为紧密的连接。
【本期主播】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家伙
宗城: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陈鑫培:探索艺术治疗的仔
04:10 运动式取缔教培机构的利与弊
07:50 教培机构被取消,是否能缓解教育资源分化不均
20:00 鑫培分享自己的学习和补课经历
30:34 社畜生活的下班治愈方式
35:03 上海比较有意思的公共空间
42:10 对谈定海桥、闲下来等合作社模式
44:06 青年空间的交流也可能变成同温层对话
61:37 工人群体在公共空间里的发声
1:05:45 关怀底层是左翼的政治正确,但没有行动就会沦为精英群体的表演
1:10:48 不一定是民众缺乏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而是大环境的限制
1:20:10 世界也许不是走向下沉,而是回到常态
**文案:**夏周、宗城
**剪辑:**赖勇、Charlene
音乐:
片头:《慈城公园交谊舞》
片尾:The End of the World
相关读物推荐:
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
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日常生活批判》
马修·德斯蒙德《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