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第4期反向流行,由两位短视频观察者与做过记者的短视频产业人士,聊了聊快手变迁史与它里面的中国影像。社会学是怎么跟视频软件联了姻?有快手社会学这门学问吗? 节目时间线 03:09 杨博士用快手完成论文 05:18 董主任的抗抑郁神器 08:19 降维打击?前调查记者是怎么看快手的 10:03 从一个纯洁的动图变成真实世界的素材库 13:19 百年后短视频终会体现它的历史价值? 17:12 快手链接制造业 21:36 快手提供一种抵达“真实”的渠道 28:24 快手与五环外人群 32:43 “老铁经济”是怎么形成的 35:13 短视频产品能实现“平等普惠”吗 45:15 正能量or负能量?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快手 本期主播与嘉宾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冯存健 快手策划总监 杨宸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内容简介 如果说土、俗、猎奇的快手刻板印象,是自媒体制造噱头的有意识选择,那时人们可能还没清晰意识到:当学者和精英仍选择古早的文字,抒写鲁迅式的怀想时,反而是民间和底层社会在用更时髦的新媒介影像记录日常生活。 如果说有的人喜欢在抖音里看小姐姐和都市风尚,以其指导生活;那么也有人爱在快手上围观平行世界里不同不同行当的活法,寻求一种“参差的对照”。各行各业的草根网红,他们对接当代各行各业,透过“土味营销”一路带货。 然而,民间网红形成的“老铁经济”能与制造业产生真正的联动吗?这恐怕更是快手社会学需要长期关注的。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沙漠骆驼 - 展展与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