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是我们常听到的一种对生活的想象。经历了波折的2022年,如今新政策新形势下,国门再次开放;再加上临近年关,春运在即,流动的话题必然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那么,流动的生活究竟有着哪些魔力?说走就走的旅行,断舍离的搬家,彻底告别过去的移民,这些不同的流动形态都被赋予了哪些浪漫化的修辞?在流动时,我们又该注意哪些侧面? 本期我们回顾了各自2022年的流动经验,从意愿、形态与风险三个方面重新思考流动的结构。在流动的张力里,隐藏着一种“程序员思维”:一个系统,如果没有问题,就不要随意更改它。有趣的是,程序员这一职业,却是最方便流动的,在哪都能工作,甚至是飞机上。我们看到,流动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好,它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重要的不是动或者不动,而是弄清我们为何前行。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 Part1.流动的意愿 02:30) 抑制对流动的幻想:“谷歌地图的散步”、对附近的观察、日常的新鲜感 08:15) 回国的折腾,促使我重新思考流动的意义 15:05) 主动的流动是旅行,被动的流动则是流浪,甚至流离失所 17:00) 从移民的历史里,审视流动的动机与无奈 21:08) 人生的“悬浮”:悬置当下,我们就必然永远地焦虑 Part2.流动的形态 23:04) 流动的点与线:去之前的准备过程,比“去哪里”更能构成流动的基础 27:56) 旅行的意义在于亲自体验,而不是躺平让人包办 31:20) 被浪漫化的搬家:「断舍离」是消费主义的阴谋吗? 34:36) 流动越频繁,你就越习惯;流动越稀少,负担就越大 Part3.流动的风险 37:58) 「小区」模式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流动观念 44:17) 流动就像赌博:失去的是既定事实,获得的是未知与可能性 47:43) 流动的资格:不同职业的流动适配度是不均等的,程序员就更自由 50:35) 对于学术生产,知识可以全球流动,但知识生产者却背负着在地性 54:19) 小互动:猜一个“年度汉字”,是个音译动词,也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