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惊奇电台回来了。和听众们重聚的第一期,我们先来聊聊机器人。
“疯癫机器人”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角色类型,而我们读到这些作品的时候,往往也会看到人类审视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
“唯有借着关心机器人,我们才能更好地关心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在一篇故事中,阿西莫夫笔下的角色,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说道。
机器人怎样才算“疯癫”?它们为什么“疯癫”?科幻作家为什么爱写机器人“发疯”?……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聊相关的问题。
【主持】
肖鼠,科幻迷,社恐AI
得闻,科幻迷,普通人类
【嘉宾】
漆松,科幻迷,美国国家卫生院精神研究院研究员
【特别鸣谢】
Siri
【内容提要】
03:00 很多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疯癫”症状都基于人类精神疾病的模型,同时“疯癫”作为一种规训话语,也常常投射到描写机器人的作品中。
11:35 “疯癫”机器人在科幻作品中的几种功能:批判人性、作品设定、描述压迫与革命、幽默感。
16:30 机器人可能是比人类更纯洁和优秀的智能体,它们没有人类长时间积累形成的social construct。
22:00 现实中人工智能“发疯”的可能性还是由于算法没写好。人工智能和人类的认知方式差异巨大。
28:00 情感本质上也是一种计算,让机器学会它也是可能的。人类的情感不仅有社会建构的部分,还有非常强烈的进化意义。
33:00 神山健治《攻壳机动队》中非常强调“Ghost”的重要性,机器展现出的一种学习能力。
40:00 “共情测试”是人类的一种傲慢。人类共情的基础是镜像神经元。
44:00 自组织和复杂度也许是“灵魂”形成的关键因素,智能体需要学习能力才会有“灵魂”。
52:00 人类真的准备好去迎接人工智能文明的到来吗?
【参考】
影视:
新世纪福音战士
Futurama
攻壳机动队TV版
太空漫游:2001
游戏:
底特律:变人
漫画:
冥王Pluto
文字:
抓兔子(阿西莫夫)
“苏珊·凯文”系列(阿西莫夫)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特德·姜)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菲利普·迪克)
银河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亚当斯)
第七次远行(莱姆)
【音乐】
The Tourist - Radiohead
【编辑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节目运营】Alika
【logo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视觉设计】张晋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