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COCO / 黄玥霖
“刘老师家”美术馆公共教育研学品牌 联合创始人
原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览部总监
刘老师 / 刘麟
“刘老师家”美术馆公共教育研学品牌 创始人
原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学术教育部总监
【本期话题】
l 2016年的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和2020年的西岸美术馆蓬皮杜典藏展“时间的形态”,有什么不同?
同一件作品出现在两个展览上,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展不用看了?
2020年这次展览讲故事的方式,和2016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为什么画画,从画得像,到画得不像,到越画越不像,视觉艺术的表现方式和观看方式,在过去一百年来的变化如何走过?
l 2020蓬皮杜西岸展“时间的形态”,不同房间、章节主题的解读。
(毕加索、杜尚……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人类搭建世界的方式就改变了,人们重新去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相应改变,艺术家对世界的描摹,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康定斯基……在一个时代大的动荡当中,大家都会发现就重新开始内省自身就说内在联系。艺术家不是存在于时代里的神,他们是每一个时代里,真实的人,我们去理解艺术作品,是要去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下,艺术家会产生这样的思考。)
(毕加索、布朗库西、米罗……二战时候对人内心的创伤,你如何去填补这个创伤,你只能从什么历史去获取力量;梦境是人的一种内观,梦境本身有疗愈心灵的效果。)
(贾科梅蒂……战后艺术家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战后东西方文化打通,相互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卡尔德的作品,和空间的结合。)
(在这个时代,你的观看体验成为了作品的内容,你得去感受,你才能读懂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出现在美术馆,它只完成了一半观众,还有一半是观众的体验,才完成了这些作品。)
(全球化的前期发生的人们的一些自我定位的问题,自我定位的问题。因为你会发现在一个全球化的一个时代当中,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单位,而是一个个人。越看近现代的东西越要理解作家艺术家本人,他是什么样的性格,他的背景出身,他的思潮,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像的出现,对视觉艺术中对时间理解的冲击和改变。)
(摄影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一种技术手段,跟原本的绘画的技术手段,对于你眼前的世界描摹的方式是不同的两种方式,那么他们之间表达的是一样的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既然有摄影了,我还要用绘画去画现实世界吗?)
(今天的全球化,是什么样的全球化,艺术家用作品的方式,是如何叩问这个问题的?)
l 展览的第十二章,在哪里?
【本期音乐】
水野 亜美AMY - コンシャスTHOUGHTS
【本期主创】
唐小友
米同学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