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因需要长年从事野外工作,长期以来被认为不适合女性。然而,从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早期,就有勇敢的女性大胆选择这一事业,从1940年代初发掘四川彭山江口沉银岸边江口崖墓的曾昭燏,到不久前(3月14日晚)离世的妇好墓发现者郑振香。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一位考古学女博士,与她聊聊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女性从事考古的劣势与优势,以及她所投身的一个极为特别的考古门类:动物考古。 【本期嘉宾】 刘一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动物考古方向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持“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至秦汉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西周墓葬用牲制度研究” 、“周原地区西周时期墓葬用牲研究”等项目。 【本期知识点】 动物考古 动物考古是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的科学,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等进行科学和系统地采集,开展鉴定、测量、测试及各种统计分析,结合考古学背景进行探讨,认识古代动物的种类、古代的自然环境和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及古代人类的行为,从特定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探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动物驯化 在人类的控制、照料和喂养下,动物形成了独特的体型和行为特征,这一过程称之为驯化。人类和被驯化的动物形成了互惠关系,被驯化的动物大大提高了繁殖能力,人类也因此获得了可预见和稳定的食物来源。动物驯化和植物栽培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场变革,被称为“农业革命”,文明之路由此开启。动物考古可以通过动物骨骼所呈现的形态特征、病理现象、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食性特征、古DNA信息等,并结合其他考古背景,来追踪和识别驯化的发生与否。 锶同位素分析 锶同位素分析可以用来确定考古遗址中出土动物的来源问题。锶有4种天然的稳定同位素(88Sr,87Sr, 86Sr, 84Sr),不同矿物和岩石的锶同位素组成有差异,一般用87Sr/86Sr比值作为某一地区的表征指标。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后,生长在这些土壤上的植物、吃这些植物的食草动物、以及以这些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都会将锶同位素信息保存在其生物体内。因此,生活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动物的锶同位素比值就会存在差异,这为探讨考古遗址中动物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提供了研究依据。目前,一般是利用本地动物(如活动范围较小的鼠类等啮齿动物)87Sr/86Sr比值的平均值±2倍标准差来确定锶同位素的本地值范围。如果某一动物的87Sr/86Sr比值在本地值范围之内,表明该动物是本地获取的,如果超出本地值范围,则表明该动物可能是外来的。 【时间轴】 03:13) 学了考古,就业还是比较稳定的 12:46) 中国的考古分两类:主动性挖掘和抢救性挖掘 14:52) 动物考古主要是在研究什么? 29:37) 为什么老鼠的骨骼很重要? 33:38) 如何判断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 42:10) 考古学家其实很像侦探 48:28) 女性从事考古,最大的挑战不再是野外工作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吴青峰《……棕发少女》(feat.小野丽莎)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小宇宙、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