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霞:苏州园林的兴盛与明清时期苏州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密切相关,它不仅是物质形态的体现,更代表着苏州的地域文化和苏州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明代苏州园林已达鼎盛,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太平天国时期对苏州园林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存园林多为之后重建或修复。尽管物质形态有所改变,但苏州人对园林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一直延续至今。从《浮生六记》可以了解乾隆晚期苏州文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进而理解苏州园林。沈复对园林的审美偏好,可能与他作为画家的身份有关,也受到明代园林野趣风格的影响。即使空间狭小,也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
谷村:现存苏州园林多为清代,特别是太平天国之后重建的。太平天国时期对苏州园林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存园林多为之后重建或修复。明代苏州园林已达鼎盛,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尽管物质形态有所改变,但苏州人对园林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一直延续至今。《浮生六记》不仅描绘了园林,更展现了当时苏州中产阶级以上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沈复及其妻子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当时苏州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园林的起源是人们对山林生活的向往,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来营造。儿时的经历对个人的审美和职业选择可能有一定影响。扬州园林的风格可能与盐商的兴建有关,而沈复对杭州园林的评价可能与当时江南地区园林的普遍风格有关。乾隆南巡对江南地区园林建设的影响,可能也体现在沈复的描述中。盆景与园林的创作原理相通,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再现。园林和盆景的创作都遵循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审美原则。即使在近代,苏州城内也存在一些较为冷清的区域,与沈复所描述的景象有所呼应。近代苏州的城市面貌与现在有很大不同,过去较为安静空旷。沈复偏爱山林野趣,朴素自然的园林风格。50年代以后,苏州园林经历了剧烈的变革,许多私家园林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属性。即使经历了变迁,苏州园林依然存在于苏州人的生活中。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