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Episode 117: 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Episode 117: 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2022/11/9
logo of podcast 路书

路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付航
杨潇
Topics
杨潇:本书创作源于对地理的兴趣和对学生日记中地理环境的向往,以及离开媒体工作后寻找写作主题的契机。作者重走西南联大迁徙路线,以媒体人和行走者的视角记录沿途见闻,而非深入调查研究。作者在重走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在路上的随机性,而非追求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与当地史志办等机构的沟通,以及查阅档案资料,补充和修正了历史信息。作者在写作中,有意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与当代的行走体验交织在一起,并解释了其写作中不追求“抓马”故事的原因。作者透露其下一本书的写作计划:以德国的政治史博物馆为主题,探讨德国如何通过策展方式面对其复杂的历史。 付航:西南联大师生选择陆路迁徙,除了艰苦因素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抗战,提升民族尊严,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人民的气节。陆路迁徙的费用比海路更高,但其宣传意义和民族尊严的提升更为重要。探讨二战期间,中国大学南迁西迁的现象在国际上的独特性,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苏联等其他国家的类似情况。中国大学迁徙与政权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迁徙背后的主观动机——宣示和表达某种理念。探讨中国文物迁徙与政权合法性的关联,以及国民党迁台文物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认为仅靠书本知识无法获得完整的认知。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浪费百年”现象,以及人才流失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比较李霖灿和李晨岚两位艺术家的不同人生轨迹,并感叹人才的流失和时代的悲剧。西南联大师生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国家意识,与当代社会有所不同。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办学条件简陋,与北平时期教授的生活条件形成鲜明对比。

Deep Dive

Chapters
杨潇老师分享了重走西南联大之路和创作相关书籍背后的原因,包括儿时对地理的兴趣、对西南联大师生日记中描绘的景象的好奇,以及对个人职业方向的探索。
  • 杨潇老师对地理的兴趣和西南联大师生日记激发了他重走之路的灵感。
  • 杨潇老师的职业方向探索促使他开始写作。

Shownotes Transcript

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在国难深重的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部分师生,从长沙启程,徒步68天到达昆明,开启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幕。本期节目邀请《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作者杨潇老师,畅谈80年后亦步亦趋、寻找先贤旧迹的心路。

相关链接:

Special Guests: 付航 and 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