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本书创作源于对地理的兴趣和对学生日记中地理环境的向往,以及离开媒体工作后寻找写作主题的契机。作者重走西南联大迁徙路线,以媒体人和行走者的视角记录沿途见闻,而非深入调查研究。作者在重走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在路上的随机性,而非追求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与当地史志办等机构的沟通,以及查阅档案资料,补充和修正了历史信息。作者在写作中,有意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与当代的行走体验交织在一起,并解释了其写作中不追求“抓马”故事的原因。作者透露其下一本书的写作计划:以德国的政治史博物馆为主题,探讨德国如何通过策展方式面对其复杂的历史。
付航:西南联大师生选择陆路迁徙,除了艰苦因素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抗战,提升民族尊严,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人民的气节。陆路迁徙的费用比海路更高,但其宣传意义和民族尊严的提升更为重要。探讨二战期间,中国大学南迁西迁的现象在国际上的独特性,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苏联等其他国家的类似情况。中国大学迁徙与政权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迁徙背后的主观动机——宣示和表达某种理念。探讨中国文物迁徙与政权合法性的关联,以及国民党迁台文物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认为仅靠书本知识无法获得完整的认知。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浪费百年”现象,以及人才流失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比较李霖灿和李晨岚两位艺术家的不同人生轨迹,并感叹人才的流失和时代的悲剧。西南联大师生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国家意识,与当代社会有所不同。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办学条件简陋,与北平时期教授的生活条件形成鲜明对比。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