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响堂山石窟是中国最伟大的石窟之一,也是最特别的石窟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个人对响堂山石窟的了解始于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看到相关的文物,这令我印象深刻。
响堂山石窟的开凿主要集中在北齐时期,其风格独特,与其他石窟大相径庭。北响堂、南响堂和小响堂(水鱼寺)的规模依次递减,分别由北齐皇室、北齐贵族和北齐民间开凿。
关于高欢陵墓的猜测,我认为高欢不太可能以肉身葬于大北洞,更可能是火化后,骨灰安置于此。将皇帝葬于佛教石窟是绝无仅有的葬法,这在当时佛教宣扬帝王是佛转世的大背景下,是很有可能的。
响堂山石窟的残破,使得其艺术价值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知,这是一种塞翁失马的结果。
谷村:响堂山石窟虽然名气不如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是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中国最伟大的石窟之一。其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曾属于河南,现属于河北,位于北齐故都邺城西边。响堂山石窟是北齐王朝佛教艺术成就的体现,北响堂石窟位于谷山半山腰,窟门朝西,与中国大多数石窟面南不同。
北响堂主要由北洞(大北洞)、中洞和南洞三个窟组成。与云岗、龙门石窟不同,北响堂石窟的开凿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北齐高僧僧稠可能与大北洞的建造有关,大北洞可能是北齐时期的“石窟大寺”。
大北洞可能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陵墓,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也有相关记载。高欢与曹操相似,都是一代枭雄,死后都葬于邺城附近,且都秘不发丧。大北洞窟形设计独特,为“塔庙窟”,与其他石窟不同,窟外立面呈塔形,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灰身塔”,与印度早期佛陀舍利安置方式相似。
大北洞的造像设计中“十六王子”的意象可能与高欢家族成员有关,十六个塔形龛可能与佛教“十六佛”信仰有关。大北洞中大量的“魏兽”形象可能与墓葬习俗有关,可能受到中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响堂山石窟的今生:石刻的海外流散,始于清末民初,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卢芹斋在响堂山石刻的盗掘和出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将部分石刻赠送给博物馆以建立关系,再进行其他交易。响堂山石刻的流失与高额利润有关,促进了石窟的盗掘。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