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Vol.23 和曹柠聊“报复性旅行”:淄博vs巴黎,到底哪里有旅行的意义?

Vol.23 和曹柠聊“报复性旅行”:淄博vs巴黎,到底哪里有旅行的意义?

2023/5/7
logo of podcast 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

AI Chapter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上海虹桥4月28日当日发往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车站车票全部售空。这是自晚清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以来,上海市内火车站所有车票第一次全部售空。与此同时,今年五一节,曾经因为疫情受到影响的演出市场迅猛回暖,五一小长假线下专业演出已经超过3800场,各类演出票房表现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均超250%。

这些无疑都是疫情之后经济强劲复苏的一个重要的信号。但是落实到个体层面,其实就业危机、失业危机、种种生活困境还远远没有消散。一边是经济形势、消费行为枯木逢春一般的繁荣态势,另一边却是私人生活的持续、长久的困境。我们似乎迎来了一个异常割裂的时期,而发疯式的消费和出行、“应嗨尽嗨,嗨完就去死”的情绪,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大环境之下的一种特别有趣,也特别合理的反应。

我们也感到好奇,五一假期过去了,这些报复性出游的人,获得他们想要的快乐了吗?疫情后的第一次小长假过去了,据我们的观察,大流行之后,我们的出行和旅游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年,国人心中理想旅行圣地的变迁背后,反映的是怎样的社会愿景的变化?当我们期待一场旅行时,作为游客的我们,到底在期待些什么?近期,曹柠(@边缘人小曹)刚刚结束了他的欧洲之行,我们有幸邀请他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以上话题。

  • 嘉宾阵容:

曹柠(B站知识区热门up主、播客《咸柠七》主播)

林柳逸(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方益(澎湃新闻·镜相栏目实习编辑)

  • 收听指南:

04:23临行前,如何挑选旅行读物?

08:57哪些文艺作品,让我们决定出发

15:02出游前会做攻略吗?

20:55 “淄博烧烤”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4:25 一个月的“漂泊”,疫情后的欧洲观察

29:12 旅行中有哪些“the moment of being”的瞬间?

36:33 “游客凝视”:我们如何审视异己的文明?

45:18 反“游客凝视”:身为本地人,我们又如何观察游客?

53:47 旅行的艺术,是人与环境斡旋的乐趣

59:53 去卢浮宫和去淄博又有什么区别?

64:45 从西藏到大理,“远方”的变迁反应的是怎样的社会愿景的变化?

70:35 看家乡的游记就像在看别人给自己立传

  • 提到的书籍: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

《看不见的城市》伊塔洛•卡尔维诺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莱娜•费兰特

《孤独星球》杂志

《游客凝视》约翰•尤瑞

《世界》简•莫里斯

《繁花》金宇澄

《中国三部曲》何伟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冈底斯的诱惑》马原

《浪的景观》周嘉宁

  • 提到的导演与电影:

《路边野餐》

《大象席地而坐》

安东尼奥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

伍迪•艾伦

埃里克•侯麦

侯孝贤

杨德昌

  • 音乐:

伤心欲绝——《台北流浪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