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484 - 谣不可及 01 (嘉宾:郭小寒、迟斌)

#484 - 谣不可及 01 (嘉宾:郭小寒、迟斌)

2023/1/3
logo of podcast Common FM

Common FM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健崔
迟斌
郭小寒
Topics
健崔:本期节目是“谣不可及”系列的第一期,主题是中国民谣音乐,旨在回顾中国民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背后的文化脉络。制作民谣播客节目的原因是受《我们民谣2022》综艺节目启发,希望借此探讨民谣音乐及其文化脉络。民谣音乐发展难以预测,本节目将采用一种“遥不可及”的方式,逐步探讨民谣音乐。 郭小寒:她和迟斌都曾是民谣音乐的票友,通过热爱和付出逐渐进入行业。她接触民谣音乐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刻成为民谣乐迷。她最初被民谣音乐吸引是因为民谣音乐人表达的内容更有趣,更容易理解。2006-2007年左右,唱片工业衰败,独立音乐兴起,民谣音乐更容易创作和传播。大多数民谣歌曲容易演唱和传唱,但其故事内容却丰富多彩。他们这一代人对民谣音乐有期待和向往,但当时并没有想要系统地记录民谣音乐。她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民谣音乐,并最终完成了关于民谣音乐的书籍创作。民谣音乐的文本表达非常重要,它承载着民谣音乐人的表达。“谣”字本身就包含了民谣音乐的本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具有独特价值。民谣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是纯手工的,歌词和旋律是融合一体的。作为外地来北京的人,更容易与北漂的民谣音乐人产生共鸣和归属感。 迟斌:他比郭小寒更早接触民谣音乐,大学毕业后从事音乐记者工作,晚上去看演出。他更偏爱民谣音乐的小型演出场合,那种更亲密、更能产生共鸣的氛围。他是一个内向的人,民谣音乐的小型演出场合让他感觉更贴近人间。他欣赏民谣音乐人朴实的生活和真诚的表达。他认为民谣音乐人展现的是一种与大城市不同的,更闲散、更浪漫的生活方式。民谣音乐听众通常对文字表达更感兴趣,并能从中获得快感。他最初进入民谣音乐行业是因为不理解民谣音乐人为什么在拥有听众和支持的情况下生活仍然很艰难。他认为早期民谣音乐人对知识产权和个人权益的意识淡薄,这与当时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大环境有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民谣音乐人更好地发展,避免他们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音乐事业。早期民谣音乐人常以群居生活方式,共享资源,包括作品资源,这使得他们对作品的版权意识较弱。早期民谣音乐人对版权意识淡薄的原因:一是不觉得作品值钱;二是周围人都没挣到钱;三是不懂版权相关知识。北京的民谣音乐人很多都是酒吧歌手,他们作品的线下传播早于线上传播。他进入民谣音乐行业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一个突然的决定。十三月的成立,以及与媒体的积极互动,促成了民谣音乐圈子的形成。卢中强和十三月唱片在民谣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推动了民谣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民谣在路上”巡演持续多年,覆盖了多个城市,对民谣音乐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贡献。卢中强邀请胡德夫来中国演出,展现了他对民谣音乐的热情和实力。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探讨了民谣音乐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两位嘉宾分享了他们作为民谣音乐爱好者和从业者的经历,以及早期民谣音乐的生态环境。
  • 两位嘉宾最初都是民谣音乐爱好者,通过参加演出和在豆瓣等平台交流而进入行业。
  • 早期民谣圈子并不像现在这样成熟,音乐人之间关系密切,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音乐。
  • 非典前后是民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唱片工业衰败,独立音乐兴起。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健崔

嘉宾:郭小寒、迟斌

各位新年好。随着民谣音乐综艺《我们民谣2022》的播出,我们将持续带来“谣不可及”系列节目,来回顾中国民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背后的文化脉络。这个系列,我们将不断地与不同的嘉宾对谈,第一期节目来做客的是中文民谣文化研究作者郭小寒,与音乐经纪与管理领域的代表迟斌。感谢大家的收听,也希望大家有空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节目。

本期歌单:

万晓利 -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张玮玮 - 秀水街

钟立风 - 在路旁(民谣在路上现场版)

马飞 - 李导演

工作人员:

节目管理:阿聊

片头音乐:B6

设计:Common G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