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 理论是他者的言说方式:后殖民,现象学与精神分析
为什么法国哲学在 60 年代左右转向了对他者的关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有什么区别?如何通过一种哲学的方法重新建构他者,实现他者的地位转换?我与他者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呈现的?他者有什么政治意味?我们是否可以做到真正回避、消灭他者?当代理论为何要转向对他者的关注?法国哲学为何具有普遍的反黑格尔主义色彩?同一性,绝对精神,和目的论是否是一个不可被解构的真理?
这期节目我们将从法国哲学家解读的黑格尔谈起,聊一聊哲学中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探讨认识他者的可能性。他者不是知识能绝对把握的客体,他、她、它无法被还原,他者在凝视的光亮中缺席、逃逸,在我们和他者的关系中,存在着体验的不透明、一股中性的侵袭的力量、对话的永恒的失败,但正因为如此他者也是无限的。
02:05 法国思想与后殖民的关系:德里达、戈达尔
07:59 理论与他者:后结构主义如何引入他者的概念
09:30 他者是符号之外的剩余
10:23 德里达:缺席的在场
11:07 Pierre Fédida : 弗洛伊德线圈游戏(Fort-Da)中缺席的在场
13:50 阿尔及利亚战争及法国理论的后殖民维度
17:24 列维・施特劳斯:原始社会通过格斗仪式化解争斗,减少 “熵”,而非消灭他者
21:10 加塔利:反对总体性的精神分裂,打破我和他者的身份固化
23:01 马克思与他者
24:30 法国理论反对黑格尔总体性的维度
35:00 黑格尔哲学中的他者
37:13 列维纳斯解读的黑格尔:他者作为 “我” 认识的等同
40:37 “认识脸的绝佳时刻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对方眼睛的颜色”
42:06 哲学史上他者对同一性概念的冲击
46:30 梅亚苏:在偶然性的前提之下理解世界
50:04 现象学中的他者
55:20 列维纳斯用他者来描述现象学体验的不透明性
57:16 萨特描述的树叶沙沙作响与列维纳斯的 “il y a”
1:04:08 列维纳斯的他者:绝对不能被还原的客体
1:07:22 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他者:他者作为差异性的存在,永远激发着我们了解的兴趣
1:12:52 布朗肖《死刑判决》:他者在黑暗中来袭,孤独本身开始言说
1:15:56 本雅明、现代性与他者
1:20:08 纳克索斯主体真的可以回避他者吗?
1:25:49 消费主义与大他者
1:26:46 他者在当代欧陆哲学当中的探讨:如何构建独体性的共同体?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陶陶 巴黎一大 艺术哲学 PhD
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 MA
参考文献
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
乔治・迪迪 - 于贝尔曼 《在图像面前》
甘丹・梅亚苏 《有限性之后:论偶然性的必然性》
瓦尔特・本雅明 《巴黎,19 世纪的首都》
-《单行道》
-《拱廊计划》
-《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
胡塞尔 《笛卡尔的沉思》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罗伯特・扬 《白色神话》
朱迪斯・巴特勒 《欲望主体》(Subjects of Desire)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萨义德 《东方主义》
法农 《黑皮肤,白面具》
齐泽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朗西埃 《歧义》(Disagreement)
福柯 《性经验史》
福柯 《古典时代疯狂史》
布朗肖 《死刑判决》
-《黑暗托马》
沙博尼耶 《列维 - 斯特劳斯对话录》
Emmanuel Levinas Éthique et infini
André Green Narcissisme de vie, narcissisme de mort
Pierre Fédida L’absence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
Ending 《低賤的人》顯然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