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哪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厌女言论最泛滥?|新闻实验室38

哪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厌女言论最泛滥?|新闻实验室38

2023/9/28
logo of podcast 新闻实验室

新闻实验室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方可成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专注于新闻学、政治传播和数字媒体研究。
Topics
方可成:本期节目探讨了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厌女言论,并邀请了彭宇竺老师分享其研究成果。彭宇竺老师的研究涵盖多个平台,例如知乎、虎扑、微博等,揭示了不同平台上厌女言论的特征和差异。 彭宇竺(Altman):我的研究主要从女权视角,批判性地分析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上的父权、厌女症等现象。研究发现,虎扑等男性用户占主导的平台,厌女言论更为严重,这与平台的“回音室效应”和用户构成有关。线上线下行为存在差异,线上言论往往更加极端。部分厌女言论可视为男性对父权制度的扭曲反抗,他们缺乏自省,将社会问题简单化,归咎于女性。不同平台的厌女言论特征存在差异,这与平台的用户构成、产品设计和社区运营有关。豆瓣相对较少,可能与用户构成和平台文化有关。B站存在明显的男权和民族主义倾向,用户对这种言论普遍支持。厌女症和种族主义具有共通点:缺乏自省、同理心和对社会结构的反思。美颜滤镜并非厌女工具,但它强化了新自由主义下对女性容貌的规训。应对策略:关注下一代,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转变。高产的关键在于及时的记录想法,并与合作者紧密合作。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将其与社会公平的追求相结合。 方可成:针对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厌女言论,我们该如何应对?彭老师认为,社会变革并非靠说服所有人,而是新一代人的观念转变。我们应该关注下一代,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转变,让更女权、更自由的声音成为主流。同时,男性学者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努力成为女权主义的同盟,并对自身行为负责。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厌女言论,嘉宾分享了自己从关注到研究厌女言论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收获。
  • 嘉宾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背景和方向,主要关注中国大陆语境下的女权主义、父权和厌女症。
  • 嘉宾分享了其研究主题,包括对知乎、虎扑、微博等平台上厌女言论的分析。
  • 嘉宾反思了早期对咪蒙的研究,认为其并非真正为女性发声。
  • 嘉宾探讨了在线下与朋友交流改变其朋友对性别问题的看法,认为与陌生人在网上辩论效果甚微。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的厌女言论,我们并不陌生。任教于英国华威大学的Altman Yuzhu Peng老师,对这些言论做了系统性的分析。他的论文主题包括:知乎上关于女性政治家特雷莎·梅和杰辛达·阿德恩的讨论、虎扑上对女性运动员的男性凝视、微博上有关俄乌战争的讨论当中对乌克兰女性的sexualization(性化)……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就邀请了Altman老师来聊聊他的研究。在后半部分,我们也自然而然地聊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两个男性学者,在性别平等方面,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可以怎样以更合适的方法做些什么事情?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1:50 Altman是如何开始研究女权和厌女的10:32 反思关于咪蒙的早期研究13:16 在网上和陌生人吵架,不如和身边朋友辩论15:43 虎扑用户在线上和线下的不同面目19:05 厌女言论也可以被视为男性的“反抗”?27:23 豆瓣为何更少厌女言论?32:18 B站为何流行男权风气?37:14 厌女者也更有可能是种族主义者吗?44:08 怎样在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的现象?46:48 怎么对待社交媒体上的厌女言论?52:12 男性学者能做些什么?55:57 研究厌女的话题,如何保持心理健康?58:04 美颜滤镜是厌女的工具吗?1:01:24 如何提高学术生产力?1:04:46 对想研究媒体与性别的学生的建议

🔗 相关链接

💌  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含免费版和会员计划)

订阅链接:newsletter.newslab.info)

🤳 在其他地方找到新闻实验室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

Threads:www.threads.net)

🤗 赞赏

新闻实验室播客在小宇宙已经开通赞赏功能,谢谢大家打赏鼓励~

🛠 录制播客所使用的工具

  • Riverside):同步录制高清视频+音频,无需准备另外的录音设备,傻瓜式使用,非常适合远程录制播客

👩‍💻 感谢为本期播客出力的小伙伴

🌠 封面图

使用Midjourney自动生成,提示词:misogynistic men on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