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64. 和广密聊AGI大基建时代:24 Q1全球大模型前沿手记

64. 和广密聊AGI大基建时代:24 Q1全球大模型前沿手记

2024/4/17
logo of podcast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张小珺
活跃在人工intelligence和大模型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专家,通过《全球大模型季报》和《商业访谈录》分享行业深入分析和预测。
李广密
Topics
李广密认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大模型领域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物理硬件,特别是GPU的算力,成为AGI发展的主要瓶颈。开源模型的快速发展对闭源模型的商业价值构成挑战,但闭源模型在复杂推理任务中仍具有优势。多模态技术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其对模型推理能力的提升仍需进一步验证。AGI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式解锁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他认为,改变软件生产方式和信息检索是AGI短期内最值得期待的应用方向。未来,模型公司将更注重Agent的开发,以提升其附加值。他预测,AGI大基建时期将持续10-20年,期间将出现模型公司之间的持续竞争和淘汰。 李广密还分析了英伟达、OpenAI、Google等公司在AGI领域的策略和地位,并对马斯克加入开源阵营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价。他认为,黄仁勋在短期内对AGI的影响可能大于Sam Altman,但长期来看,OpenAI的价值可能更大。他还探讨了AGI大基建的成本、关键玩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未来AGI公司需要具备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商业化能力,才能持续发展。 此外,李广密还对Scaling Law、多模态模型、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OpenAI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微软的关系、以及与马斯克的关系进行了预测。他认为,OpenAI需要持续提升模型能力,扩大用户规模,并挑战Google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地位。他还分析了中国AGI大基建与美国AGI大基建之间的差异,认为美国更注重原始创新,而中国更擅长技术应用和规模化。 张小珺主要负责引导话题,并对李广密的观点进行补充和提问,推动访谈的进行。她对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大模型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总结,并与李广密共同探讨了AGI大基建的意义、关键瓶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Deep Dive

Chapters
讨论AGI大基建时代的关键瓶颈,包括物理硬件、能源和算力问题,以及这些瓶颈对AGI时间表的影响。
  • 物理硬件成为阻碍AGI时间表的最大因素
  • 人类社会新增了芯片算力税和模型智能税
  • AGI的战线可能会被拉宽,时间表可能拉长到3到5年甚至5到10年

Shownotes Transcript

3月,我们连续从多个角度关注了中国AGI进展,这集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海外,对刚过去的 2024 Q1全球大模型的赛局做一个场上的复盘和点评。嘉宾是《商业访谈录》的老朋友、拾象CEO广密。

**他提出,我们正处于一场宏大的“AGI大基建”时期。**正如上世时期纪90 年代克林顿推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这才有了后面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和互联网黄金20年——如果没有基建,就不可能有应用大爆发。 我们的播客节目在腾讯新闻首发),大家可以前往关注哦,这样可以第一时间获取节目信息和更多新闻资讯:) (01:45) - 盘点2024 Q1

(03:40) - 开源 & 闭源

(06:32) - AGI 是马拉松

(06:45) - 物理硬件成阻碍AGI最大因素

(08:05) - 失败案例Inflection

(08:41) - 黄仁勋的主权 AI、T5T、不鼓励996

(10:34) – 渐进式解锁

(12:29) - 改变软件生产方式+信息检索的变革

(16:50) - 能源 + 芯片=产出智能

(19:46) - 南坡是模型,北坡是产品

(23:41) - 突然给经济社会加了两道税

(25:30) - AGI大基建:造价与玩家

(26:34) - 训练GPT-3.5和GPT-4,消耗多少算力和能源?

(39:37) - 电+芯片=产出智能

(40:38) - Scaling Law

(47:26) - AGI登山路线图和路标

(57:40) - OpenAI

(01:04:02) – 集团军作战,如何结盟?

(01:05:12) – Apple、英伟达、阿里

(01:07:20) – Killer App、硅谷投资三大件

(01:09:25) –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

(01:15:47) – 我们作为碳基智能,为什么在追求硅基智能上这么热衷?

(01:17:00) – Sam、黄仁勋、马斯克 广密的上一集:《54. 口述全球大模型这一年:人类千亿科学豪赌与参差的中美景观》)

【更多信息】

本集文字版本:腾讯新闻原文) & 作者的收藏夹)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小红书@张小珺jùn)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