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Vol. 57 佛像的蜕变:探访丝绸之路上的佛窟遗址与文明流动

Vol. 57 佛像的蜕变:探访丝绸之路上的佛窟遗址与文明流动

2023/9/21
logo of podcast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被誉为“影像艺术之父“的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50多年前推出了重要的艺术系列《电视佛》。这套作品包含佛像、电视和摄像机三个元素:佛像在静坐,摄像机拍摄佛像,拍摄的画面又呈现在佛像对面的电视上,让佛与自己的影像进行对视。所以这个对视,同时具有观照、对峙和谈判的意味—— 既是实体与影像的相对,也是东方古老宗教和西方前沿科技的相对,还是传统信仰中的偶像崇拜与现代景观社会影像崇拜的相对。而佛陀在沉思,观看自己,也观看众生,似乎暗示或许存在着某种超越性的智慧,可以打破对峙的僵局,连接东方和西方,连接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半个世纪过去,《电视佛》超前的观念和融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特质在今天仍然颇具先锋性。但有趣的是,这种先锋性并非白南准的独创,而是佛像艺术共有的基因。事实上,从近2000年前第一尊佛像诞生以来,无数的人们就在其中倾注了每一个时代的领先科技和前沿观念,并且承载了东西方文明流动的血液。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一书的主编王凯老师,跟随佛像的线索走上丝绸之路: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出发;前往第一尊佛像的诞生之地健陀罗;再经过阿富汗,新疆、甘肃,到达山西;走进河南、河北的中原腹地,最后到达山东的海滨,远眺日本和朝鲜半岛。和大家一起寻访阿旃陀、巴米扬、克孜尔、天梯山、麦积山、莫高窟、云冈、龙门、响堂山、龙兴寺等等这这一路上的佛窟和佛寺的遗址。我们将看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如何随着技术的传播,人口的迁徙,信仰的变化、政治的需要,在佛像中点点滴滴地注入属于自己的创造,成就璀璨的造像之美。 内容包括:** 03:49  “邪命外道”的修行窟:荟萃古老印度的哲学与信仰 07:42 阿旃陀奇观和佛窟的几种功能 15:02 亚历山大东征与第一尊佛像的诞生 23:57 商人与佛教:佛像如何由犍陀罗传遍世界 26:29 战火的残留:巴米扬大佛和绍托尔佛寺遗址 38:05 从希腊爱神到佛教飞天:米兰佛寺的图像嬗变 43:18 克孜尔石窟:进入华夏的重要第一站 55:32 信仰在五胡十六国的黑暗时代树立 61:35 天梯山、炳灵寺和凉州模式:华夏首个佛窟范式 74:28 鲜卑汉化:动荡政局酝酿了石窟的绚烂高峰 85:23 云冈:昙曜五窟开启神佛与帝王的交汇 102:06 迁都洛阳:龙门石窟的几个巅峰 114:37 莫高窟的由来:东方创造的反向辐射 122:58 麦积山的“东方微笑”:佛像中的人类感情 129:47 资治通鉴记载响堂山的秘密灵柩竟然真实存在? 144:27 从犍陀罗到龙兴寺印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

  • 制作团队 -美术设计 子鹤后期制作 孙称 《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 《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是嘉宾王凯老师和他的团队花费7年,走访海内外50多个石窟和博物馆,所打造的书籍。为大家梳理了以佛像为载体的东西方文明互鉴。本书的内容包括:第一尊佛像如何诞生;佛像怎么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传;一直到北朝晚期,又如何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发生各种艺术演变等。

佛像的替代** 印度最古老的石窟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位于现代印度东北部恒河流域比哈尔邦的巴拉巴尔山石窟。这些古老的石窟是古印度生活派(被佛教称为“邪命外道”)僧侣的修行窟。后来佛教徒逐步接受了生活派这种在风景秀美、远离尘嚣、清静无扰的山中开窟修行和礼拜的做法,形成了早期佛窟。早期的佛教徒在佛窟的四壁,以绘画和雕塑为装饰,他们遵从佛陀本人的要求,不对佛进行塑像,而使用脚印、菩提、金刚座、法轮等符号和窣堵坡(塔的前身)来代表佛的存在。

图为:脚印、菩提树、窣堵坡 希腊化**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的文化、审美和技艺因此流传到印度东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希腊特有的雕塑技艺随后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除了希腊化的面庞五官和衣着纹饰这些表层特征,犍陀罗佛像更从西方引进了带有古典几何学特征的度量和塑像美学。 

图为: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帝国 健陀罗和最初的佛像** 犍陀罗地区和2-3世纪的灰色片岩犍陀罗弥勒菩萨像 托加袍和佛陀的服装**

对比公元2-3世纪贵霜王朝塑造的立佛穿着和公元14-37年罗马皇帝提比略的托加袍 阿富汗的佛造像**

位于今天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市南郊哈达村的绍托尔佛寺遗址,出土了一组公元2世纪的泥塑佛像。主尊为犍陀罗风格的佛陀坐像,两边的胁侍菩萨分别是希腊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与宙斯的女儿,命运女神堤喀。这组特殊的佛像在1992年被塔利班炸毁,如今只留下模糊的照片。 从天使到飞天**

公元前9-12世纪的的古希腊陶罐瓶画“贝列突袭西谛斯”;约公元3世纪新疆米兰佛寺壁画“带翅膀的天使”;拜城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 “凉州模式”** 佛教传播到甘肃,受到东方审美和理念的影响就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不同于犍陀罗的造像模式。其中最早期的一个样式,是考古泰斗宿白先生总结的“凉州模式”。而河西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则是凉州模式的起源地。凉州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较多的是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塔庙窟。塔庙窟窟内的中心塔柱,每层上宽下窄,有的方形塔庙窟设有前室。   (2)主要造像题材有释迦、交脚菩萨装弥勒。其次有佛装弥勒、思惟菩萨和成组的十方佛。造像除成组的十方佛外,皆为坐像。   (3)窟壁主要画千佛。文殊山前山千佛洞千佛中现说法图,壁下部出现供养人行列。   (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   (5)佛和菩萨面相浑圆,眼多细长形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菩萨、飞天姿态多样,造型生动。飞天形体较大。

图为: 天梯山石窟中心柱和壁画 炳灵寺石窟**

开凿于西秦(420)的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和墨书题记   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 “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

龙门石窟古阳洞**

龙门石窟古阳洞;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牛橛造像记》 帝后礼佛图**

龙门石窟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和巩义石窟 的《帝后礼佛图》 莫高窟的起源**

《牛橛造像记》;莫高窟156窟 出土的《莫高窟题记》;莫高窟出土的北魏时期绣品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共同证明了,莫高窟的开凿,很大程度受到北魏时期,来自东方山西地区的平城云冈佛窟模式的影响。 东方微笑**

被称为“东方微笑”的麦积山石窟塑像,原型据说来自于西魏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作为神佛的塑像,却充满人类之美,因此常被与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的“蒙娜丽莎”相提并论。 响堂山石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则秘闻。公元547年,东魏权臣高欢去世,其子高澄在漳水西侧建造了一座帝王级的大墓,声势浩大地将高欢埋葬其中。同时高澄又秘密派人在响堂山石窟里开凿出一个墓穴,将高欢的真实灵柩葬在了响堂山。 为了保守秘密,高澄杀死了所有参与的工匠,但其中一个工匠把秘密告诉过自己的儿子。北齐国祚只有二十七年,北齐灭亡后,这名工匠的儿子就偷偷进入石窟寺,凿开高欢的墓穴,盗走了随葬的金银财宝。这个传说中的高欢墓洞就是北响堂山石窟的一号窟的大像库。 我们今天在北响堂山一号大像窟的中心塔柱上方,能够看到三面各开凿了四个小龛。而其中右侧一面的四个小龛里,只有三个小龛有主尊佛像,另一个小龛是一个空旷的空间,可以容纳一具棺木。 意味着司马光的记载有可能是真实的。 

图为:响堂山石窟9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