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季,人们总热衷谈论那些出身贫寒、通过教育获得上升机遇的农家子弟。
在励志的正面表述中,这些阶层旅行者经常被称作“寒门贵子”。在负面社会新闻里,他们有时会被贴上“凤凰男”“扶弟魔”等标签。
在人们口中,他们充当着“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实论据,而他们的家庭出身又仿佛是某种“原罪”,神秘地解释了所有城市生活中的不适应。关于农家子弟的负面报道往往会让人形成这样的印象:他们与城市文化的摩擦,在社会交往中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摆脱自己的出身,好像他们想要在大城市中立足,就必须违逆家庭背景,只有抛弃农村带来的种种积习,才能涅槃重生。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程猛在“一席”的演讲里,借助自己的论文《“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农村经验并非没有意义,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也绝不该简单地走向模仿城市生活方式,背弃乡村文化。
与此同时,他指出,“远离乡村”的叙事又在深刻影响着农家子弟,他们对城市感到向往、焦虑、疏离,又对乡村感到矛盾,甚至痛苦,如同张锡峰在《超级演说家》那段激烈的言辞——“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城里的白菜。”
同样农家子弟出身的作家黄灯,曾在《大地上的亲人》序言里这样写道:“作为整个家族唯一获得高学历的人,我的成长,隐喻了一种远离乡村的路径。”而她的一切写作的起点正是对自己“远离乡村”状态的不安与反思。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程猛和黄灯,聊聊70后、80后农家子弟的不同高考经验。作为高校教师,他们对农家子弟在中国社会的浮沉又有什么观察?当农家子弟向上流动,他们是否一定要背叛自己的出身?
嘉宾: 黄灯,作家、教授,目前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程猛,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董牧孜,期刊编辑、自由撰稿人 本期你将听到:
14:18 “当年高考不考数学,对我来说特别亏”
16:25 农家子弟面临“大考”的情形就像“等末班车”
18:26 那些高考失利的“读书的料”
19:10 高考志愿只知道报师范类院校,导致差点滑档
25:11 在知识包裹、理论堆积的学院生活中,会有怎样的不安感?
25:32 “到广州读博士以后,我家里人跟我说,不要接触那些打工、偷东西的亲人”
29:33 十岁还没开始寄宿生活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社会
37:16农家子弟和城市中产阶层的“文化资本”有何不同?什么是“底层文化资本”?
40:45 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之路不该是对自己出身的违逆和背叛
配乐:
GALA - 追梦赤子心
Brian Crain - Nella Fantasia Gabriel's Oboe
Fiona Joy Hawkins - Blue Dream
Peter Jeremias - New Life
Nils Frahm - Ambre
Paul Cardall - A Poor Wayfaring Man of Grief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